DB15/T 3778-2024规程解读,干旱半干旱区暗管排水控盐培肥技术创新与实践
DB15/T 3778-2024规程解读,针对干旱半干旱区通体粘盐碱地,创新提出暗管排水控盐培肥技术,该技术通过暗管排水降低土壤盐分,提高土壤肥力,为干旱半干旱区农业生产提供技术支持。
在全球气候变化和人口持续增长的双重压力下,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土地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已成为农业发展领域的重要课题,在这些区域,特有的通体粘盐碱地类型因其土壤盐碱化问题,严重制约了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的改善,为有效解决这一难题,我国最新发布了《DB15/T 3778-2024 干旱半干旱区通体粘盐碱地暗管排水控盐培肥技术规程》(以下简称《规程》),本文将对该《规程》进行深入解读,探讨其在干旱半干旱区通体粘盐碱地治理中的应用与创新。
《DB15/T 3778-2024》是我国首部专门针对干旱半干旱区通体粘盐碱地暗管排水控盐培肥技术制定的行业标准,该《规程》对暗管排水控盐培肥技术的适用范围、技术要求、施工方法以及运行维护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规定,为我国干旱半干旱区通体粘盐碱地治理提供了科学的指导依据。
《规程》主要内容
适用范围
《规程》适用于我国干旱半干旱区的农田、林地、草地等多种土地利用类型。
技术要求
- 暗管布置:暗管应沿等高线铺设,间距依据土壤盐碱化程度和地形地貌而定,通常不超过20米。
- 暗管材料:应选用耐腐蚀、耐压、透水性好、抗老化等性能优越的管道材料。
- 暗管埋深:埋深应满足排水需求,一般埋深在0.5-1.0米之间。
- 排水系统:包括暗管、集水井、排水沟等,确保排水畅通。
施工方法
- 暗管铺设:依据设计图纸,采用人工或机械方式铺设暗管,确保位置准确、间距均匀。
- 集水井建设:集水井应建在暗管出口处,井口直径应大于暗管直径,井深依据排水需求确定。
- 排水沟建设:排水沟应与暗管出口处的集水井相连,确保排水畅通。
运行
- 定期维护:定期检查暗管、集水井、排水沟等设施,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 清淤疏浚:定期对排水系统进行清淤疏浚,确保排水畅通。
- 培肥改良:根据土壤盐碱化程度,采取合理的培肥改良措施,提升土壤肥力。
创新与实践
创新点
- 明确了暗管排水控盐培肥技术的适用范围和技术要求,为干旱半干旱区通体粘盐碱地治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 提出了具体的暗管布置、材料选择、埋深、排水系统等要求,提高了技术实施的可操作性。
- 强调了运行维护的重要性,确保了技术实施的长效性。
实践成果
- 暗管排水控盐培肥技术在干旱半干旱区通体粘盐碱地治理中取得了显著成效,有效降低了土壤盐碱化程度,提升了土壤肥力。
- 该技术在我国多个省份得到广泛应用,为当地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改善提供了有力支持。
《DB15/T 3778-2024 干旱半干旱区通体粘盐碱地暗管排水控盐培肥技术规程》的颁布实施,为我国干旱半干旱区通体粘盐碱地治理提供了坚实的保障,我们应继续深化技术创新,推广实践成果,为我国干旱半干旱区土地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