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明参种植技术规程,DB51/T 3193-2024 解读
《DB51/T 3193-2024 川产道地药材生产技术规程详解》详细介绍了川明参的种植技术,包括选地整地、种子处理、播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等环节,旨在规范川明参的生产过程,确保药材品质。
川明参,亦称川芎或川芎草,是我国传统道地药材中的瑰宝,承载着悠久的历史与深厚的药用价值,在各地广泛应用的同时,川明参的药用成分丰富,以其活血化瘀、行气止痛、清热解毒等多重功效而闻名,为了规范川明参的生产技术,提升其品质,我国省级机构制定了《DB51/T 3193-2024 川产道地药材生产技术规程》,本文将深入解读该规程,为川明参的种植者提供有益的参考。
《DB51/T 3193-2024 川产道地药材生产技术规程》主要内容
川明参种植区域选择
根据规程要求,川明参的种植区域应选在海拔1000-2000米的山区,年均气温保持在12-20℃,无霜期达180-240天,年降水量在800-1500毫米之间,所选土壤需肥沃、排水顺畅、透气性良好。
川明参种植时间
川明参的最佳种植季节为秋季,具体时间为9月至10月,此时期土壤温度适中,有利于种子发芽和植株生长。
川明参种植方法
- 处理:播种前,将川明参浸泡于50℃的温水中,浸泡12小时,以促进其发芽。
- 播种:采用条播或撒播方式,播种深度1-2厘米,行距20-30厘米。
- 施肥:播种前施足底肥,每亩使用腐熟有机肥2000-3000千克,生长期间,根据植株生长状况,适时追施复合肥,每亩用量50-100千克。
- 田间管理:川明参生长期间,需进行除草、浇水、松土等管理,除草可人工拔除或使用化学除草剂,浇水应保持土壤湿润。
川明参病虫害防治
- 病害防治:常见的病害有叶斑病、根腐病等,发病初期,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进行喷雾防治。
- 虫害防治:常见的虫害有蚜虫、红蜘蛛等,可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进行喷雾防治。
川明参采收与加工
- 采收:川明参的采收一般在秋季,植株地上部分枯萎时进行,宜选择晴天,避免雨天。
- 加工:采收后,川明参需洗净、晾干,切片后晒干或烘干,即可储存或销售。
《DB51/T 3193-2024 川产道地药材生产技术规程》为川明参种植者提供了科学的种植技术指导,有助于提升川明参的品质与产量,在种植过程中,应严格遵守规程,加强田间管理,做好病虫害防治工作,确保川明参的优质高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