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6/T 2001-2024,土茯苓规范化生产技术规程引领产业升级与可持续发展新篇章
《DB36/T 2001-2024 土茯苓规范化生产技术规程》旨在推动土茯苓产业升级与可持续发展,通过规范种植、加工等环节,提高产品质量,保障生态环境,助力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
随着我国中医药事业的飞速发展,中药材的质量与安全愈发受到广泛关注,土茯苓,作为一味具有清热解毒、祛湿通络等多重功效的中药材,其市场需求逐年攀升,为确保土茯苓质量稳定,提升生产效率,规范化生产技术规程显得尤为关键,本文将围绕《DB36/T 2001-2024 土茯苓规范化生产技术规程》展开论述,探讨其对产业升级与可持续发展的促进作用。
《DB36/T 2001-2024 土茯苓规范化生产技术规程》概述
《DB36/T 2001-2024》是湖南省的地方标准,自2024年起正式实施,该规程对土茯苓的种植、采收、加工、质量检测等环节进行了详尽规定,旨在提升土茯苓品质,保障人民群众用药安全。
土茯苓规范化生产技术规程的主要内容
种植环节
-
选地与整地:选择排水良好、土壤肥沃、pH值在5.5-6.5之间的地块进行种植,整地前需进行深翻,施足底肥,确保土壤松软。
-
处理:选用优质土茯苓,进行消毒、催芽处理,以提高发芽率。
-
播种与定植:采用条播或穴播方式,播种深度2-3厘米,行距30-40厘米,株距15-20厘米。
采收环节
-
采收时间:土茯苓一般在种植后2-3年采收,最佳采收时间为秋季。
-
采收方法:采用人工挖掘,注意保护根部,减少损伤。
加工环节
-
清洗:将采收的土茯苓用清水冲洗干净,去除杂质。
-
切片:将清洗后的土茯苓切成薄片,厚度为2-3毫米。
-
干燥:采用烘干或晒干方式,确保干燥均匀,水分含量控制在8%以下。
质量检测
-
外观:土茯苓片应呈黄棕色,质地坚实,无霉变、虫蛀等现象。
-
水分:水分含量应控制在8%以下。
-
有效成分:检测土茯苓中的有效成分含量,如茯苓酸、茯苓多糖等。
土茯苓规范化生产技术规程的意义
-
提高土茯苓质量:通过规范化生产技术,确保土茯苓的质量稳定,满足市场需求。
-
保障人民群众用药安全:规范化的生产技术可以降低土茯苓中重金属、农药残留等有害物质含量,保障人民群众用药安全。
-
推动产业升级:规范化生产技术有助于提高土茯苓产业的整体水平,促进产业升级。
-
促进可持续发展:通过规范化生产,降低资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实现土茯苓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DB36/T 2001-2024 土茯苓规范化生产技术规程》的实施,对于提高土茯苓质量、保障人民群众用药安全、推动产业升级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应积极推广和应用该规程,为我国土茯苓产业的繁荣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