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4/T 1394-2024标准引领,北柴胡繁育技术规程深度解析

团体标准 602
本文深入探讨了DB14/T 1394-2024标准下北柴胡繁育技术规程,规程详细阐述了北柴胡的选种、播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等关键环节,旨在提高北柴胡的繁育效率和药材质量,通过遵循该规程,有助于推动北柴胡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北柴胡(Bupleurum chinense DC.),隶属于伞形科柴胡属,是一种历史悠久的中药材,其根、茎、叶皆可入药,具有疏肝解郁、清热解毒、利胆退黄等多种药效,随着中医药事业的蓬勃发展,北柴胡的需求量逐年攀升,为了提升北柴胡的产量与品质,我国正式发布了DB14/T 1394-2024《北柴胡繁育技术规程》标准,本文将对该规程进行详尽解读,旨在为北柴胡的繁育提供全面的技术支撑。

DB14/T 1394-2024标准引领,北柴胡繁育技术规程深度解析,DB14/T 1394-2024标准引领,北柴胡繁育技术规程深度解析,2,技术规程,栽培技术,第1张

DB14/T 1394-2024标准概述

DB14/T 1394-2024标准是我国首个针对北柴胡繁育技术的规范性文件,旨在全面规范北柴胡繁育的各个环节,确保药材质量,保障北柴胡的稳定供应,该标准涵盖了以下关键内容:

  1. 采集与处理:详细规定了北柴胡的采集时间、方法、数量以及处理流程。
  2. 检验与分级:明确了北柴胡的检验指标、分级标准及检验方法。
  3. 播种与栽培:规范了北柴胡的播种时间、播种量、播种方法以及栽培技术
  4. 田间管理:对北柴胡繁育过程中的施肥、灌溉、病虫害防治等管理措施进行了详细说明。
  5. 采收与加工:规定了北柴胡的采收时间、方法及加工流程。

北柴胡繁育技术规程详解

采集与处理

  1. 采集时间:最佳采集时间为秋季果实成熟期,宜选择晴朗天气,避免雨水浸泡。
  2. 采集方法:采用人工采摘,小心摘取成熟果实,并装入布袋,防止果实损坏。
  3. 处理流程:将采集到的果实晾干,清除杂质,筛选出饱满、无病虫害的果实。

检验与分级

  1. 检验指标:包括净度、发芽率、水分、杂质等。
  2. 分级标准:根据净度、发芽率等指标,将北柴胡分为不同等级。

播种与栽培

  1. 播种时间:播种宜在春季或秋季进行。
  2. 播种量:根据土壤肥力和播种方式,每亩播种量约为10-15公斤。
  3. 播种方法:可采用条播或穴播,行距30-40厘米,株距15-20厘米。
  4. 栽培技术:注重施肥、灌溉、病虫害防治等工作。

田间管理

  1. 施肥:施足底肥,追肥以氮、磷、钾肥为主。
  2. 灌溉:保持土壤湿润,预防干旱。
  3. 病虫害防治:定期检查,发现病虫害及时处理。

采收与加工

  1. 采收时间:播种后2-3个月即可采收。
  2. 采收方法:人工采摘,小心收集成熟果实。
  3. 加工流程:将采收到的果实晾干,清除杂质,筛选出饱满、无病虫害的果实。

DB14/T 1394-2024《北柴胡繁育技术规程》为我国北柴胡的繁育提供了科学、规范的技术指导,严格执行该标准,有助于提升北柴胡的品质,满足中医药事业的发展需求,同时为种植户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助力北柴胡产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