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版红芸豆病虫害防治技术规程深度解析与应用指导
《DB14/T 1390-2024 红芸豆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规程解读与应用指南》为红芸豆病虫害防治提供了一套科学、系统的技术方案,指南详细介绍了红芸豆病虫害的识别、防治方法及注意事项,旨在提高红芸豆产量和品质,保障农业生产安全。
随着我国农业的飞速发展,红芸豆作为豆科作物中的重要一员,其产量与品质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红芸豆不仅富含营养价值,市场需求旺盛,经济效益显著,但其在生长过程中易遭受病虫害的侵扰,这对产量和品质造成了严重影响,为此,我国正式发布了DB14/T 1390-2024《红芸豆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规程》,本文旨在对这一规程进行深入解读,并提供实用的应用指南。
DB14/T 1390-2024《红芸豆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规程》概述
DB14/T 1390-2024是我国首个专门针对红芸豆病虫害防治的行业标准,自2024年起正式施行,该规程详细阐述了红芸豆病虫害防治的原则、方法、技术要求以及效果评价,为种植者提供了科学、规范的防治技术指导。
红芸豆主要病虫害及其防治方法
红芸豆病害
-
叶斑病:这是红芸豆最常见的病害之一,叶片上会出现圆形或不规则的病斑,严重时叶片会枯死。
防治方法:选择抗病品种,实施合理轮作,加强田间管理,增强植株的抗病力,发病初期,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倍液进行喷雾。
-
锈病:锈病主要影响叶片,表现为叶片表面出现橙色的锈斑,严重时叶片会卷曲、枯死。
防治方法:选择抗病品种,加强田间管理,增强植株的抗病力,发病初期,可用25%酮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15%醇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进行喷雾。
红芸豆虫害
-
豆野螟:豆野螟是红芸豆的主要害虫,幼虫会食害叶片和嫩茎,严重时会导致植株枯死。
防治方法:结合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生物防治可利用赤眼蜂等天敌;物理防治可用黑光灯诱杀;化学防治可用10%高效氯氰菊酯乳油2000倍液或25%灭幼脲悬浮剂1000倍液进行喷雾。
-
豆蚜:豆蚜主要吸食叶片汁液,导致叶片卷曲、黄化,严重时会影响植株生长。
防治方法:结合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生物防治可利用瓢虫、草蛉等天敌;物理防治可用黄板诱杀;化学防治可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或25%噻嗪酮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进行喷雾。
红芸豆病虫害防治技术规程的实际应用指南
- 选择抗病品种:根据当地气候和市场需求,选择抗病性强、产量高的红芸豆品种。
- 合理轮作:实行轮作制度,避免连作,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 加强田间管理:适时浇水、施肥,保持土壤湿润、肥沃,提高植株抗病能力。
- 适时防治:根据病虫害发生情况,及时采取防治措施,防止病虫害蔓延。
- 综合防治:采用生物、物理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方法,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降低环境污染。
- 严格执行规程:按照DB14/T 1390-2024《红芸豆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规程》的要求,科学、规范地进行病虫害防治。
红芸豆病虫害的防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种植者、农业技术人员和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通过严格执行DB14/T 1390-2024《红芸豆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规程》,我们有望提高红芸豆的产量和品质,推动我国红芸豆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