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4/T 5093-2025标准引领,再生稻品种再生力鉴定技术新突破
《DB34/T 5093-2025标准解读》标志着再生稻品种再生力大田鉴定技术迈入新阶段,该标准详细阐述了再生稻品种鉴定方法,为提高再生稻产量和品质提供技术支持,助力农业可持续发展。
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步伐的加速,稻米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产量与品质始终是农业科技研究的核心课题,再生稻,作为一种节约成本、提高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稻作模式,近年来受到了广泛关注,DB34/T 5093-2025《再生稻品种再生力大田鉴定技术》标准的正式发布,为再生稻品种的鉴定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和规范的流程,标志着我国再生稻产业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
再生稻品种再生力大田鉴定技术的重要性
再生稻品种的再生力,即稻谷收割后,稻桩在适宜条件下重新发芽、长出稻苗的能力,是决定其产量、品质和抗逆性的关键因素,DB34/T 5093-2025标准的实施,有助于提升再生稻品种的鉴定水平,从而为培育和推广具有高再生力、高产、优质、抗逆特性的再生稻品种提供坚实保障。
DB34/T 5093-2025标准的主要内容
-
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再生稻品种再生力大田鉴定的技术要求、鉴定方法、鉴定流程和结果判定。
-
技术要求:再生稻品种再生力大田鉴定应遵循以下技术要求:
- 鉴定地点: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再生稻种植区域,确保鉴定结果具有普遍性;
- 鉴定时间:一般在收割后30天内进行;
- 鉴定方法:采用目测法、测量法、统计分析法等方法;
- 鉴定流程:包括田间调查、数据记录、数据分析、结果判定等环节。
-
鉴定方法:
- 目测法:观察稻桩发芽情况,记录发芽率、发芽高度等指标;
- 测量法:使用尺子、卷尺等工具,测量稻桩发芽高度、再生苗高度等指标;
- 统计分析法: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算再生力指数、发芽率等指标。
-
鉴定流程:
- 田间调查:观察稻桩发芽情况,记录相关数据;
- 数据记录:将调查数据整理成表格,便于后续分析;
- 数据分析: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算再生力指数、发芽率等指标;
- 结果判定:根据标准要求,对再生稻品种的再生力进行判定。
DB34/T 5093-2025标准的应用与推广
DB34/T 5093-2025标准的实施,有助于提高再生稻品种的鉴定水平,为选育和推广高再生力、高产、优质、抗逆的再生稻品种提供有力保障,在实际应用中,应加强以下工作:
- 宣传培训:加大对DB34/T 5093-2025标准的宣传力度,提高相关人员的认知度和操作能力;
- 技术推广:将标准应用于再生稻品种的鉴定工作,推动再生稻产业发展;
- 政策支持:政府应加大对再生稻产业的政策支持力度,鼓励农民种植再生稻,提高农民收入。
DB34/T 5093-2025《再生稻品种再生力大田鉴定技术》标准的发布,为我国再生稻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充分发挥标准的作用,推动再生稻产业迈向更高水平,为实现农业现代化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