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4/T 1406-2017 赖草栽培技术规程,助力草场质量提升与生态农业发展

团体标准 601
《DB14/T 1406-2017 赖草栽培技术规程详解》旨在通过规范赖草栽培技术,提高草场质量,推动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该规程详细阐述了赖草的种植、管理及收获等环节,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指导。

随着我国生态农业的迅猛发展,草场资源的合理配置与高效管理显得尤为关键,赖草作为我国重要的牧草资源,其栽培技术的规范制定与实施,对于提升草场品质、保障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意义,本文将深入解读《DB14/T 1406-2017 赖草栽培技术规程》,旨在为我国赖草栽培提供全面的技术支持。

DB14/T 1406-2017 赖草栽培技术规程,助力草场质量提升与生态农业发展,DB14/T 1406-2017 赖草栽培技术规程,助力草场质量提升与生态农业发展,2,技术规程,栽培技术,第1张

《DB14/T 1406-2017 赖草栽培技术规程》是我国首个针对赖草栽培的行业标准,于2017年正式颁布,该规程详细规定了赖草栽培的选址、播种、管理、收获等各环节的技术规范,旨在提升赖草的产量与品质,推动草场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赖草栽培技术规程要点

选址

赖草喜生长于排水顺畅、土壤肥沃、光照充足的地区,根据《DB14/T 1406-2017》规程,赖草栽培地的选择应遵循以下原则:

  1. 地形平坦,排水良好,避免低洼积水。
  2. 土壤肥沃,有机质含量丰富,pH值宜在6.0-7.5之间。
  3. 光照充足,年日照时数需在2200小时以上。

播种

赖草播种通常选择在春季或秋季,规程对播种技术要求如下:

  1. 播种前应进行种子处理,包括晒种、消毒、筛选等。
  2. 播种量需根据土壤肥力和质量调整,一般每亩播种量为1-1.5公斤。
  3. 播种深度控制在1-2厘米,播种后及时覆土。

管理

赖草栽培过程中的管理主要包括施肥、灌溉、病虫害防治等,规程对管理技术要求如下:

  1. 施肥:根据土壤肥力和赖草生长需求,适时施用氮、磷、钾等肥料,一般每年施肥2-3次,每次施肥量控制在30-50公斤/亩。
  2. 灌溉:赖草生长期间需保持土壤湿润,灌溉应根据天气和土壤湿度进行调整。
  3. 病虫害防治:定期观察赖草生长状况,发现病虫害及时进行防治。

收获

赖草收获通常在生长周期结束后的秋季进行,规程对收获技术要求如下:

  1. 收获前应先进行割草,割草高度控制在20-30厘米。
  2. 割草后要及时晾晒,避免发霉变质。
  3. 晾晒后进行打捆,便于储存和运输。

赖草栽培技术规程的意义

《DB14/T 1406-2017 赖草栽培技术规程》的制定与实施,对我国草场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生态农业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1. 提高赖草产量和质量,满足畜牧业对优质牧草的需求。
  2. 促进草场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护生态环境。
  3. 推动我国生态农业的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DB14/T 1406-2017 赖草栽培技术规程》为我国赖草栽培提供了科学、规范的技术指导,有助于提升草场质量,推动生态农业发展,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们应积极推广和应用该规程,为我国草场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农业的繁荣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