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53/T 1318.1-2024深度解读,旱地优质稻种植关键技术与品种培育策略
《DB53/T 1318.1-2024》解读了旱地优质稻种植技术规范的第一部分,即品种选择与培育策略,该规范旨在提高旱地稻米品质,通过科学选种和培育,优化旱地稻米产量与品质,为我国旱地稻米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步伐的加快,旱地稻米作为粮食生产的关键组成部分,其种植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日益受到广泛关注,最新发布的DB53/T 1318.1-2024《旱地优质稻种植技术规范 第1部分:品种》,为旱地优质稻的种植提供了科学依据和实操指南,本文将围绕品种选择、培育策略等方面,对DB53/T 1318.1-2024进行深入解读。
品种选择
适应性
在挑选旱地优质稻品种时,首要考虑的是其适应性,这包括对旱地环境的适应能力以及对病虫害的抵御能力,依据DB53/T 1318.1-2024,旱地优质稻品种应具备以下特点:
- 根系发达,有效吸收土壤水分和养分;
- 茎秆坚韧,抗倒伏能力强;
- 叶片宽大,光合作用效率高;
- 分蘖能力强,有效穗数多;
- 抗病虫害能力强,减少农药使用。
产量与品质
在确保品种适应性的基础上,还需关注品种的产量与品质,DB53/T 1318.1-2024建议,旱地优质稻品种的产量应达到当地旱稻平均产量的120%以上,品质达到国家优质稻米标准。
品种多样性
为提升旱地稻米生产的稳定性和抗风险能力,应选择具有不同生育期、抗逆性、产量和品质的品种进行轮作,DB53/T 1318.1-2024推荐,旱地优质稻品种的多样性应包括以下几类:
- 早熟品种:适应早播,产量稳定;
- 中熟品种:适应中播,产量较高;
- 晚熟品种:适应晚播,产量较高;
- 抗逆品种:适应恶劣环境,产量稳定。
培育策略
品种选育
依据DB53/T 1318.1-2024,旱地优质稻品种选育应遵循以下原则:
- 坚持高产、优质、抗逆、多抗的方向;
- 充分利用遗传资源,加强杂交育种;
- 注重品种的区域适应性,提高品种的抗逆性;
- 注重品种的生态适应性,提高品种的产量和品质。
品种繁殖
品种繁殖是确保旱地优质稻种植技术规范实施的关键环节,DB53/T 1318.1-2024提出以下繁殖要求:
- 选用优良亲本,确保品种纯度;
- 加强繁殖过程中的田间管理,提高质量;
- 严格执行检验制度,确保质量符合国家标准。
品种推广
为提高旱地优质稻种植技术的普及率,DB53/T 1318.1-2024建议:
- 加强宣传培训,提高农民对旱地优质稻种植技术的认识;
- 建立品种推广示范点,展示旱地优质稻种植效果;
- 加强政策扶持,鼓励农民种植旱地优质稻。
DB53/T 1318.1-2024《旱地优质稻种植技术规范 第1部分:品种》为旱地优质稻种植提供了有力支持,在实际生产中,结合当地实际情况,选择适宜的品种,并采取合理的培育策略,将有助于提高旱地稻米产量和品质,为我国粮食安全作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