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5/T 3910-2025,水飞蓟生态种植技术规程引领绿业创新之路
《DB15/T 3910-2025 水飞蓟生态种植技术规程》为绿业创新发展提供指导,规范水飞蓟生态种植,提升资源利用效率,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步伐的稳步前行,绿色农业已成为国家发展的战略重点,水飞蓟,这一蕴含丰富药用价值的植物,其生态种植技术的深入研究与应用,对于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意义,DB15/T 3910-2025《水飞蓟生态种植技术规程》的正式发布,标志着我国水飞蓟种植技术迈向了一个全新的阶段,本文将围绕规程的背景、内容、实施意义以及推广前景进行深入探讨。
规程背景
水飞蓟(Silybum marianum),作为菊科多年生植物,其果实富含水飞蓟素,具有抗氧化、保肝、抗炎等多种生物活性,随着公众对健康养生理念的日益重视,水飞蓟的市场需求持续增长,传统种植方式带来的土壤污染、农药残留等问题,严重影响了水飞蓟的品质与药用价值,为解决这些问题,我国制定了DB15/T 3910-2025《水飞蓟生态种植技术规程》。
选址与规划
规程明确指出,水飞蓟种植地应选择土壤肥沃、排水顺畅、光照充足的地块,并充分考虑水源、气候等因素,确保种植环境的适宜性,在规划种植区域时,应合理布局,避免与污染源、传染病源等相邻。
品种选择与繁殖
规程推荐选用优质、抗病、适应性强的水飞蓟品种,在繁殖过程中,应选择无病虫害、成熟度适宜的种苗,严格控制处理、播种密度、覆土厚度等环节,以提高发芽率和成活率。
土壤管理
水飞蓟种植地应进行深耕、施足底肥、合理轮作等土壤管理措施,生长期间,要根据土壤肥力状况适时追肥,确保水飞蓟生长所需养分,并加强病虫害防治,减少农药使用。
水分管理
水飞蓟对水分需求较高,生长期间要保持土壤湿润,根据天气、土壤状况和植株生长情况,适时灌溉,以滴灌为主,避免大水漫灌。
田间管理
在生长期间,要及时清除杂草,保持田间清洁,加强病虫害监测与防治,采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方法,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
收获与加工
水飞蓟果实成熟期为8月至9月,应根据市场需求和气候条件适时收获,收获后,进行晾晒、筛选、脱粒等加工处理,确保水飞蓟品质。
实施意义
提高水飞蓟品质
DB15/T 3910-2025《水飞蓟生态种植技术规程》的实施,有助于提高水飞蓟的品质,满足市场需求。
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规程的推广有助于减少农药、化肥等化学物质的使用,降低农业面源污染,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提高农民收入
水飞蓟生态种植技术的推广,有助于提高水飞蓟产量和品质,增加农民收入。
推广前景
DB15/T 3910-2025《水飞蓟生态种植技术规程》的发布,为我国水飞蓟种植提供了技术保障,随着绿色农业理念的深入人心,水飞蓟生态种植技术将在我国得到广泛应用,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贡献力量。
DB15/T 3910-2025《水飞蓟生态种植技术规程》的制定与实施,是我国绿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进一步加大规程的宣传力度,提高种植户的生态种植意识,为我国水飞蓟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