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46/T 261-2013 豇豆荚螟防治技术规程,助力豇豆产业绿色健康发展

团体标准 601
《DB46/T 261-2013 豇豆荚螟防治技术规程》旨在通过科学防治方法,有效保障豇豆产业健康发展,提高产量与品质,规程详述了防治策略与措施,助力豇豆种植户实现高效、环保的种植管理。

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步伐的稳步前进,豇豆作为我国重要的蔬菜作物之一,在国内外市场上都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豇豆的生产过程中,豇豆荚螟的侵害常常成为制约其产量与品质提升的重要因素,为了有效遏制豇豆荚螟的侵害,保障我国豇豆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我国出台了《DB46/T 261-2013 豇豆荚螟防治技术规程》,本文将对该规程进行详细介绍,旨在为豇豆种植者提供科学的防治指导。

《DB46/T 261-2013 豇豆荚螟防治技术规程》是我国首部专门针对豇豆荚螟防治的技术规范,其核心目标是通过科学、合理的防治手段,降低豇豆荚螟的发生频率和危害程度,从而提升豇豆的产量与品质,该规程适用于我国各个地区的豇豆种植。

豇豆荚螟的生物学特性

生活史

豇豆荚螟一年可发生3-5代,以老熟幼虫在土壤中结茧越冬,成虫在豇豆开花期产卵,卵期大约为5-7天,幼虫期约为20-30天。

危害特点

豇豆荚螟主要侵害豇豆的豆荚,幼虫会钻入豆荚内部取食,导致豆荚空洞、腐烂,严重影响了豇豆的产量与品质。

防治技术

农业防治

  1. 合理轮作:避免与豆科作物连作,减少豇豆荚螟的寄主植物。
  2. 清洁田园:收获后及时清除田间残留的豆荚、杂草,减少豇豆荚螟的越冬场所。
  3. 加强田间管理:适时施肥、浇水,提高豇豆的抗病虫害能力。

物理防治

  1. 黄板诱杀:在田间设置黄板,利用豇豆荚螟对黄板的趋性,诱杀成虫。
  2. 性素诱杀:利用豇豆荚螟的性素,降低虫口密度。

生物防治

  1. 利用天敌:保护和利用捕食性天敌、性天敌等,降低豇豆荚螟的发生。
  2. 生物农药:使用生物农药,如苏云金杆菌、绿僵菌等,降低豇豆荚螟的种群数量。

化学防治

  1. 合理用药:根据豇豆荚螟的发生规律,选择合适的农药进行防治。
  2. 交替用药:避免长期使用同一种农药,防止产生抗药性。
  3. 注意事项:严格按照农药使用说明进行操作,注意农药的残留问题。

《DB46/T 261-2013 豇豆荚螟防治技术规程》为我国豇豆种植者提供了科学的防治指导,在实际生产中,应根据当地气候、土壤、豇豆品种等因素,结合以上防治技术,制定合理的防治方案,确保豇豆产业的健康发展,加强病虫害监测,及时掌握豇豆荚螟的发生动态,为防治工作提供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