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吻鮠养殖技术规范DB51/T 739-2007深度解读,引领优质食用鱼养殖创新之路

团体标准 601
《DB51/T 739-2007 长吻鮠养殖技术规范详解》详细介绍了长吻鮠养殖技术,旨在创新优质食用鱼养殖模式,为养殖户提供科学指导,提升养殖效益。

随着我国渔业产业的蓬勃兴起,长吻鮠作为一类品质上乘的食用鱼类,其市场需求日益旺盛,长吻鮠以其鲜美的肉质和丰富的营养价值,赢得了消费者的青睐,其经济价值亦不容小觑,为了规范长吻鮠的养殖技术,提升养殖效率,我国出台了DB51/T 739-2007《长吻鮠养殖技术规范》,本文将围绕养殖环境、饲料管理、繁殖技术、病害防治等方面,对这一规范进行深入解析。

长吻鮠养殖技术规范DB51/T 739-2007深度解读,引领优质食用鱼养殖创新之路,长吻鮠养殖技术规范DB51/T 739-2007深度解读,引领优质食用鱼养殖创新之路,2,技术规范,养殖技术,第1张

养殖环境

水质要求

依据DB51/T 739-2007规范,长吻鮠养殖所需水质需满足以下标准:

(1)pH值:6.5-8.5; (2)溶解氧:5mg/L以上; (3)氨氮:0.1mg/L以下; (4)亚盐氮:0.05mg/L以下。

养殖池设计

长吻鮠养殖池应选在背风向、交通便利、水源充足、水质优良的区域,池子面积以1-2亩为宜,水深保持在1.5-2.0米,池底以泥质或沙质为佳,池壁需光滑,便于操作。

饲料管理

饲料种类

长吻鮠的饲料包括植物性饲料、动物性饲料和配合饲料,植物性饲料如豆饼、玉米、小麦等;动物性饲料如鱼粉、虾粉、蚕蛹粉等;配合饲料则是将植物性饲料、动物性饲料和添加剂按比例混合而成。

饲料投喂

长吻鮠的饲料投喂需根据鱼的生长阶段、水温、天气等因素灵活调整,一般采用定时、定质、定量的投喂方法,水温在20-28℃时,日投喂量为鱼体重的3%-5%;水温在15-20℃时,日投喂量为鱼体重的2%-3%。

繁殖技术

繁殖时间

长吻鮠的繁殖期通常在每年的4-6月,水温在20-28℃时最为适宜。

繁殖方法

长吻鮠的繁殖方法主要有自然繁殖和人工繁殖两种,自然繁殖即在适宜的条件下让亲鱼自然繁殖;人工繁殖则是在人工控制条件下,通过催产、授精等手段促进亲鱼繁殖。

病害防治

病害预防

(1)保持良好的水质,定期更换池水,防止水质恶化; (2)合理投喂,避免过量投喂,减少病害发生; (3)加强养殖池的清洁消毒,定期清理池底,防止病原菌滋生。

病害治疗

(1)发现病害时,及时隔离病鱼,防止病情扩散; (2)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 (3)加强养殖管理,提高鱼体的免疫力。

DB51/T 739-2007《长吻鮠养殖技术规范》为我国长吻鮠养殖提供了科学、合理的指导,遵循规范,加强养殖管理,我国长吻鮠养殖产业定将迎来更加辉煌的明天,我们呼吁广大养殖户和从业者认真学习、严格执行规范,共同推动长吻鮠养殖产业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