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稻茬小麦绿色防倒技术规程DB32/T 5100-2025解读,新篇章开启
《DB32/T 5100-2025》为江淮地区稻茬小麦绿色防倒技术规程,标志着该领域新标准的诞生,规程强调绿色、环保、高效,旨在提升稻茬小麦产量和抗倒伏能力,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步伐的加速,绿色农业已经成为农业发展的关键方向,江淮地区,作为我国粮食生产的重要基地,稻茬小麦的种植面积逐年增长,稻茬小麦在生长过程中常常遭受倒伏的困扰,这不仅降低了产量,还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成本,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我国制定了《江淮地区稻茬小麦绿色防倒技术规程》(DB32/T 5100-2025),本文将对此规程进行详细解读,旨在为江淮地区稻茬小麦的生产提供技术支持。
规程背景
稻茬小麦倒伏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稻茬土壤质地较差,小麦根系生长受限,抗倒伏能力较弱。
- 稻茬小麦播种期较晚,生育期较短,抗倒伏能力不足。
- 气候因素影响,如大风、暴雨等,容易导致小麦倒伏。
- 农业生产方式不合理,如施肥、灌溉等,加剧了倒伏现象。
针对上述问题,我国制定了《江淮地区稻茬小麦绿色防倒技术规程》。
- 选择适宜品种:根据江淮地区气候特点,选择抗倒伏、适应性强的稻茬小麦品种。
- 适时播种:合理调整播种期,确保小麦生育期充足,提高抗倒伏能力。
- 土壤改良:通过深翻、增施有机肥等措施,改善稻茬土壤质地,增强根系生长。
- 合理施肥:根据小麦需肥规律,科学施肥,避免过量施用氮肥,防止倒伏。
- 适时灌溉:根据小麦生长需要,适时灌溉,确保水分供应充足。
- 防治病虫害:采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方法,降低病虫害发生,减少倒伏风险。
- 加强田间管理:适时进行中耕、除草、追肥等田间管理,提高小麦抗倒伏能力。
- 防倒伏技术:采用抗倒伏品种、合理密植、适时收获等措施,降低倒伏风险。
规程实施意义
《江淮地区稻茬小麦绿色防倒技术规程》的实施,具有以下重要意义:
- 提高稻茬小麦产量:通过采取防倒技术,降低倒伏风险,提高小麦产量。
- 保障粮食安全:江淮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区,提高稻茬小麦产量,有助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 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绿色农业是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该规程的实施有助于推动江淮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
- 提高农民收入:通过提高稻茬小麦产量,增加农民收入,助力乡村振兴。
《江淮地区稻茬小麦绿色防倒技术规程》的实施,对提高稻茬小麦产量、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各级部门应加大宣传力度,推动规程在江淮地区得到广泛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