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53/T 1390.4-2025规程解读,林下西洋参产地初加工关键技术解析
《DB53/T 1390.4-2025》解读中,针对林下西洋参生产技术规程,重点解析产地初加工要点,包括采收、清洗、干燥等环节,确保西洋参品质与药用价值。
随着我国中医药产业的蓬勃兴盛,西洋参作为我国传统中药材中的重要一员,其市场需求量逐年攀升,为规范西洋参的生产流程,保障产品质量,我国制定了《林下西洋参生产技术规程》(DB53/T 1390.4-2025)中的产地初加工部分,本文将对该规程进行深入解读,旨在帮助广大种植者和加工企业更好地理解和执行相关规范。
《林下西洋参生产技术规程》中的产地初加工部分,主要针对林下西洋参的初加工环节,从原料采集、清洗、干燥、储存等关键步骤,提出了具体的技术要求和操作规范。
原料采集
- 采集时间:西洋参的最佳采集季节通常为秋季,此时参中的皂苷含量较高,品质更为优良。
- 采集方法:采用人工挖掘的方式,在挖掘过程中需特别小心,以免损伤参根。
- 采集标准:根据规程要求,采集的西洋参需满足以下标准:
- 主根饱满,须根较少;
- 无病虫害,无腐烂;
- 单根重量应符合规定。
清洗
- 清洗目的:清洗能够去除西洋参表面的泥土、杂质和农药残留,确保产品质量。
- 清洗方法:使用清水冲洗,注意不要用力搓洗,以免损伤参根。
- 清洗标准:清洗后的西洋参表面应无泥土、杂质和农药残留。
干燥
- 干燥目的:干燥能够降低西洋参的水分含量,防止霉变,提高产品质量。
- 干燥方法:采用自然晾晒或烘干的方式进行干燥,自然晾晒应在通风、阴凉、干燥的环境中,避免阳光直射;烘干温度应控制在50℃以下,以防止有效成分损失。
- 干燥标准:干燥后的西洋参水分含量应控制在12%以下。
储存
- 储存目的:储存有助于保证西洋参在运输和销售过程中的品质稳定。
- 储存方法:将干燥后的西洋参存放在干燥、通风、避光的环境中,避免潮湿、霉变。
- 储存标准:储存期间,西洋参应保持干燥,无霉变、虫蛀等现象。
《林下西洋参生产技术规程》中的产地初加工部分,为西洋参的生产提供了规范的技术指导,通过严格执行该规程,可以有效提高西洋参的品质,满足市场需求,广大种植者和加工企业应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加强技术培训,确保西洋参产业的健康发展。
该规程的制定对于规范西洋参生产、提高产品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希望广大从业者能够认真学习、严格执行,为我国中医药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