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食品水稻生产技术规程,守护食品安全,推动绿色产业升级
《DB36/T 567-2009 绿色食品水稻生产技术规程》旨在保障食品安全,规范绿色水稻生产,推动绿色产业可持续发展,该规程明确了绿色水稻生产的各项技术要求,从种子选择、种植管理到产品质量控制,确保绿色食品水稻的安全生产与高品质。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显著提升,食品安全问题也日益凸显,在这样的背景下,绿色食品以其安全、健康、环保的特点,逐渐成为消费者追求的品质生活象征,为了规范绿色食品水稻的生产,我国制定了《DB36/T 567-2009 绿色食品水稻生产技术规程》,本文将深入剖析该规程的背景、内容及其深远意义,旨在为我国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规程背景
绿色食品代表着一种生产理念,即在生产过程中,严格遵守绿色食品生产标准,杜绝使用化学合成肥料、农药、兽药等化学物质,确保食品的安全、营养和环保,水稻作为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其生产安全直接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和人民的身体健康,推动绿色水稻生产,对我国具有重要意义。
适用范围
本规程适用于我国境内绿色食品水稻生产的全过程,包括种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收获以及加工等环节。
生产资料
(1)品种选择:选用品质优良、抗病性强、产量高的水稻品种。
(2)肥料:采用有机肥料和生物肥料,严格控制化学肥料的使用。
(3)农药: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并合理使用。
田间管理
(1)整地:采用深翻、晒田、旋耕等传统耕作方式,提高土壤肥力。
(2)播种:适时播种,合理密植,确保植株均匀分布。
(3)灌溉:根据水稻生长需求,适时灌溉,防止旱涝灾害。
(4)施肥:根据土壤肥力、水稻生长阶段,科学施肥,确保养分平衡。
病虫害防治
(1)农业防治:加强田间管理,改善生态环境,降低病虫害发生。
(2)生物防治:利用天敌、微生物等生物防治病虫害。
(3)物理防治:采用诱虫灯、网捕等方法,降低病虫害发生。
(4)化学防治: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合理使用。
收获、加工
(1)收获:适时收获,确保水稻品质。
(2)加工:采用先进加工设备,保证产品质量。
实施意义
保障食品安全
实施《DB36/T 567-2009 绿色食品水稻生产技术规程》,能有效降低农药、化肥等化学物质的使用,减少食品安全隐患,保障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提高水稻产量和品质
通过科学的水稻生产技术,提高水稻产量和品质,满足市场需求。
保护生态环境
绿色水稻生产技术规程的实施,有助于减少农业面源污染,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
提升我国绿色食品产业竞争力
我国绿色食品产业在市场上具有较高的竞争力,实施绿色水稻生产技术规程,有助于提升我国绿色食品产业的整体水平。
《DB36/T 567-2009 绿色食品水稻生产技术规程》的实施对于保障食品安全、提高水稻产量和品质、保护生态环境、提升我国绿色食品产业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农民对绿色水稻生产技术的认识,推动我国绿色食品产业的蓬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