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6/T 613-2011标准指导下,萍乡红鲫养殖规程助力绿色食品生产
《DB36/T 613-2011》标准指导下,萍乡红鲫养殖技术规程的实施,有效推动了无公害食品的生产,该规程规范了养殖流程,确保了红鲫的品质和安全,为消费者提供了健康、安全的食品选择。
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步伐的加快,无公害食品的生产与消费需求持续攀升,萍乡红鲫,作为江西省萍乡市的特色水产品,凭借其鲜美的肉质和丰富的营养,深受消费者喜爱,为确保萍乡红鲫养殖的无公害性,提升养殖技术水平,江西省制定了《无公害食品 萍乡红鲫养殖技术规程》(DB36/T 613-2011),本文将围绕这一规程,深入探讨萍乡红鲫养殖的关键技术要点。
《无公害食品 萍乡红鲫养殖技术规程》(DB36/T 613-2011)旨在规范萍乡红鲫的养殖生产流程,确保产品安全、优质、无公害,该规程全面涵盖了养殖场选址、种苗选择、饲料投喂、水质管理、病害防治等多个方面,为萍乡红鲫养殖提供了科学、规范的指导。
养殖场选址与建设
- 选址原则:养殖场应选址于交通便利、水源充足、水质优良的地区,远离工业污染源,保障养殖水环境的安全。
- 场地要求:养殖场面积应适中,便于养殖管理和提高生产效率,场地应平整,便于排水。
- 建设要求:养殖场应建设符合无公害食品生产要求的设施,如养殖池、饲料间、仓库、消毒池等。
种苗选择与放养
- 种苗来源:选择无病、无虫、生长良好的萍乡红鲫种苗,为养殖生产奠定坚实基础。
- 放养密度:根据养殖场的水质、温度、饲料等因素,合理确定放养密度,避免过度拥挤。
- 放养时间:选择适宜的季节进行放养,一般以春季为宜。
饲料投喂与管理
- 饲料选择:选用无污染、营养均衡的饲料,确保萍乡红鲫的健康成长。
- 投喂方式:根据萍乡红鲫的生长阶段和摄食习性,采用定点、定时、定量的投喂方式。
- 饲料管理:定期检查饲料质量,确保饲料新鲜、无变质。
水质管理
- 水质监测:定期检测养殖水体的pH值、溶解氧、氨氮等指标,确保水质符合无公害食品生产要求。
- 水质调节:根据水质监测结果,及时调整水质,保持养殖水体稳定。
- 水体交换:定期进行水体交换,确保养殖水环境的新鲜度。
病害防治
- 预防为主:加强养殖场环境卫生管理,定期消毒,预防疾病的发生。
- 治疗原则:发现疾病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治疗,避免疾病蔓延。
- 药物使用:严格按照国家相关规定使用药物,确保萍乡红鲫养殖的无公害性。
《无公害食品 萍乡红鲫养殖技术规程》(DB36/T 613-2011)为萍乡红鲫养殖提供了科学、规范的指导,遵循该规程,养殖户可以有效地提高养殖技术水平,确保萍乡红鲫的无公害性,满足消费者对优质水产品的需求,这不仅有助于我国无公害食品产业的发展,也为保障食品安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