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51/T 878-2017川红工夫红茶加工技术规程深度解析
《DB51/T 878-2017》为川红工夫红茶加工技术规程,详细规定了川红工夫红茶的生产流程、技术要求和质量标准,规程涵盖了从鲜叶采摘、萎凋、揉捻、发酵到干燥等各个环节的操作细节,旨在确保川红工夫红茶的品质和风味。
川红工夫红茶,作为我国红茶的重要品种之一,凭借其独特的风味和卓越的品质,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为推动川红工夫红茶加工的标准化、规范化,促进产业升级,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正式发布了DB51/T 878-2017《川红工夫红茶加工技术规程》,本文将深入解析该规程的背景、核心内容及其深远意义。
背景
伴随着我国茶叶产业的蓬勃兴起,红茶市场日益繁荣,作为四川省的特色产品,川红工夫红茶以其鲜明的地域特色和良好的市场竞争力,备受关注,由于缺乏统一的技术标准,川红工夫红茶在加工过程中产品质量参差不齐,为了规范加工流程,提升产品质量,推动产业健康发展,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了DB51/T 878-2017《川红工夫红茶加工技术规程》。
适用范围
本规程适用于川红工夫红茶的原料采集、加工、包装、标识、运输和储存等全过程。
原料要求
川红工夫红茶的原料应选用适宜种植的红茶品种,如滇红、川红等,原料采摘标准为一芽二叶,要求芽叶新鲜、无病虫害、无污染。
加工工艺
川红工夫红茶的加工工艺包括采摘、萎凋、揉捻、发酵和干燥等环节。
- 采摘:严格按照原料要求进行采摘,确保原料新鲜度。
- 萎凋:将采摘的鲜叶摊放在通风、避光的场所,使其失水变软。
- 揉捻:将萎凋后的鲜叶进行揉捻,使其破碎、出汁。
- 发酵:将揉捻后的茶叶进行发酵,使茶叶发生生化变化,形成独特的香气。
- 干燥:将发酵后的茶叶进行干燥,使其水分含量达到要求。
包装、标识、运输和储存
- 包装:川红工夫红茶应采用食品级包装材料,确保茶叶质量和卫生。
- 标识:包装上应注明产品名称、生产日期、保质期、生产批号、执行标准等信息。
- 运输:运输过程中应避免光直射、潮湿、碰撞等,确保茶叶质量。
- 储存:储存环境应保持干燥、通风、避光,温度控制在10℃-25℃之间。
实施意义
提高产品质量
DB51/T 878-2017《川红工夫红茶加工技术规程》的实施,为川红工夫红茶的加工提供了科学、规范的技术指导,有助于提升产品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
规范产业秩序
该规程的发布,有助于规范川红工夫红茶产业的加工、包装、标识、运输和储存等环节,推动产业健康发展。
保护消费者权益
该规程的实施,有助于保障消费者权益,让消费者购买到优质、安全的川红工夫红茶。
DB51/T 878-2017《川红工夫红茶加工技术规程》的发布,对提高产品质量、规范产业秩序、保护消费者权益具有重要意义,希望广大茶企、茶农认真学习并贯彻该规程,为我国红茶产业的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