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DB51/T 732-2007,毛峰茶加工技术规程
本文深入探讨了DB51/T 732-2007毛峰茶加工技术规程,详细阐述了毛峰茶加工的各个环节,包括采摘、摊青、杀青、揉捻、干燥等,并分析了各环节对毛峰茶品质的影响,为毛峰茶生产提供技术指导。
毛峰茶,作为我国传统名优绿茶的杰出代表,以其独树一帜的色泽、香气、口感和形态闻名遐迩,我国首部关于毛峰茶加工技术的规范性文件——《毛峰茶加工技术规程》(DB51/T 732-2007),对于规范毛峰茶加工工艺、提升毛峰茶品质具有深远意义,本文将围绕毛峰茶加工技术规程的背景、核心内容以及实施成效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毛峰茶加工技术规程的背景
毛峰茶源自我国安徽省黄山地区,拥有悠久的历史传承,在漫长的生产实践中,毛峰茶加工工艺逐渐形成了一套成熟体系,由于缺乏统一的技术标准,毛峰茶加工过程中出现了诸多问题,如原料质量参差不齐、加工工艺不规范、产品品质不稳定等,为解决这些问题,2007年,安徽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正式发布了《毛峰茶加工技术规程》。
毛峰茶加工技术规程的主要内容
本规程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 原料要求:明确了毛峰茶加工原料的品种、产地、采摘标准等要求,确保原料的优质。
- 加工工艺:详细介绍了毛峰茶加工的各个环节,包括杀青、揉捻、干燥等,明确了各环节的操作要点和质量要求。
- 质量指标:规定了毛峰茶产品的感官品质、理化指标、卫生指标等,为产品质量提供了依据。
- 包装、标识、运输和储存:明确了毛峰茶产品的包装、标识、运输和储存要求,确保产品在流通环节中的质量安全。
毛峰茶加工技术规程的实施效果
- 规范了毛峰茶加工工艺:规程的实施使毛峰茶加工工艺得到了规范,提高了毛峰茶产品的品质。
- 提高了原料利用率:规程要求原料必须达到一定标准,有利于提高原料利用率,降低生产成本。
- 保障了消费者权益:通过规范毛峰茶加工技术,提高了产品质量,保障了消费者的权益。
- 推动了毛峰茶产业发展:毛峰茶加工技术规程的实施,促进了毛峰茶产业的健康发展,提高了毛峰茶的市场竞争力。
《毛峰茶加工技术规程》(DB51/T 732-2007)是我国毛峰茶产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通过规范毛峰茶加工工艺,提高产品质量,为毛峰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应继续推进毛峰茶加工技术规程的实施,不断提升毛峰茶品质,为消费者提供更多优质的毛峰茶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