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地方鸡种生态养殖疫病防控技术规范解读与应用

团体标准 602
《DB42/T 1129-2015 湖北地方品种鸡生态养殖疫病防控技术规范解析与应用》是一份针对湖北地方品种鸡生态养殖疫病防控的技术规范,该规范详细解析了疫病防控的关键技术,包括疫病监测、预防措施、治疗与处理等,旨在提高湖北地方品种鸡的养殖效益和生态安全。

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步伐的加快,生态养殖模式正逐渐成为畜牧业发展的新方向,湖北地方品种鸡,作为我国宝贵的遗传资源,其生态养殖的疫病防控技术规范显得尤为关键,本文将深入解析《湖北地方品种鸡生态养殖疫病防控技术规范》(DB42/T 1129-2015),并探讨其在实际养殖中的应用。

DB42/T 1129-2015规范概述

《湖北地方品种鸡生态养殖疫病防控技术规范》是我国湖北省制定的地方标准,旨在规范湖北地方品种鸡生态养殖过程中的疫病防控技术,提升养殖效益,确保动物源性食品安全

规范的主要内容

养殖环境

规范要求养殖场选址需考虑地理位置的适宜性,远离污染源,确保养殖环境的清洁,养殖场地应具备完善的排水系统,避免积水,降低疫病传播风险。

饲料管理

规范强调饲料质量的重要性,要求饲料来源必须可靠,符合国家饲料卫生标准,饲料的储存、运输和加工过程均需符合卫生要求,以防止饲料污染。

养殖密度

根据湖北地方品种鸡的生长特性,规范对养殖密度进行了明确规定,合理的养殖密度有利于鸡群的健康成长,降低疫病发生的概率。

养殖方式

规范提倡生态养殖方式,要求养殖场采用封闭式养殖,减少外界病原体的入侵,加强鸡舍通风换气,保持鸡舍内空气质量。

疫病监测与防控

规范要求养殖场建立疫病监测体系,定期对鸡群进行疫病检测,一旦发现疫病,应立即采取隔离、消毒等防控措施,防止疫病扩散。

养殖废弃物处理

规范要求养殖场对鸡粪、鸡毛等养殖废弃物进行无害化处理,防止环境污染。

规范的实际应用

提高养殖效益

通过规范养殖环境、饲料管理、养殖密度等,有助于提高湖北地方品种鸡的生长速度和成活率,从而提高养殖效益。

保障动物源性食品安全

规范要求养殖场加强疫病监测与防控,确保动物源性食品安全,保障消费者健康。

促进生态养殖发展

规范提倡生态养殖方式,有助于推动湖北地方品种鸡生态养殖的可持续发展。

《湖北地方品种鸡生态养殖疫病防控技术规范》(DB42/T 1129-2015)为湖北地方品种鸡生态养殖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指导,在实际养殖过程中,养殖场应严格按照规范要求,加强疫病防控,提高养殖效益,为我国畜牧业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