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42/T 1109-2015,牛流行热防控指南,助力畜牧业健康繁荣

团体标准 602
《DB42/T 1109-2015 牛流行热诊断和防治技术规范》是保障畜牧业健康发展的关键指南,旨在通过规范牛流行热的诊断和防治技术,降低疾病风险,确保畜牧业稳定发展。

随着我国畜牧业的飞速发展,牛作为关键的家畜品种之一,其健康问题日益受到广泛关注,牛流行热,亦称牛流行感冒,是一种极具传染性的急性病毒性疾病,对牛养殖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牛流行热,我国出台了《DB42/T 1109-2015 牛流行热诊断和防治技术规范》,本文将基于此规范,深入探讨牛流行热的诊断与防治技术。

DB42/T 1109-2015,牛流行热防控指南,助力畜牧业健康繁荣,DB42/T 1109-2015,牛流行热防控指南,助力畜牧业健康繁荣,技术规范,第1张

牛流行热是由牛流行热病毒引起的急性、高度传染性疾病,其典型症状包括发热、咳嗽、呼吸困难、流鼻涕、流泪等,严重时甚至可导致死亡,牛流行热传播途径广泛,包括呼吸道、消化道及直接接触等,对牛群的健康和养殖效益构成严重威胁。

DB42/T 1109-2015 规范的主要内容

诊断技术

  1. 临床症状观察:监测牛的体温、呼吸、心跳、食欲等生理指标,以及咳嗽、流泪、流鼻涕等典型症状。
  2. 实验室检测:采用病原分离、抗原检测、抗体检测等方法,对疑似病例进行实验室诊断。
  3. 病原学检测:通过PCR、RT-PCR等技术检测病毒核酸,明确病原体。

防治技术

预防措施

  1. 加强饲养管理:保持牛舍清洁、通风,合理控制饲养密度。
  2. 严格检疫:引进牛只时,严格执行检疫程序,防止疫情传入。
  3. 疫苗接种:定期为牛群接种疫苗,增强免疫力。
  4. 生物安全措施:加强生物安全,阻断传播途径。

治疗措施

  1. 隔离病牛:及时隔离病牛,防止疫情扩散。
  2. 对症治疗:采取退热、止咳、抗病毒等对症治疗措施。
  3. 营养支持:加强营养供给,提高牛只抵抗力。

规范实施的意义

  1. 提高诊断准确性,降低误诊率
  2. 规范防治措施,提升治疗效果
  3. 减轻牛流行热对牛群和养殖业的危害,保障畜牧业健康发展
  4. 推动畜牧业科技进步,提升我国畜牧业竞争力

《DB42/T 1109-2015 牛流行热诊断和防治技术规范》是我国牛流行热防控的重要指南,各级畜牧兽医部门和养殖企业应认真贯彻落实该规范,加强牛流行热的防控工作,科研机构、高校等应继续深入研究牛流行热,为规范提供更加科学、有效的技术支持,共同推动我国畜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标签: 技术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