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3/T 371-2011,无公害板栗栽培技术规程,助力绿色产业升级

团体标准 606
《DB33/T 371-2011 无公害板栗栽培技术规程》旨在提升板栗品质,推动绿色产业进步,该规程规范了无公害板栗的种植技术,从种植、管理到收获全过程,确保板栗安全、健康,助力绿色农业发展。

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步伐的加快,无公害农产品日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板栗,作为我国传统的经济林树种,以其丰富的营养和鲜美的口感,深受消费者喜爱,为了提升板栗的产量与品质,保障消费者健康,我国制定了《无公害板栗栽培技术规程》(DB33/T 371-2011),本文将深入解析该规程的核心内容,旨在为板栗种植者提供有益的参考。

《无公害板栗栽培技术规程》(DB33/T 371-2011)是我国首个专门针对板栗栽培的无公害技术规范,旨在规范板栗栽培流程,提升板栗品质,保障消费者健康,该规程由省农业科学院、省林业科学院等单位联合起草,并于2011年正式发布实施。

选址与规划

  1. 选择适宜板栗生长的土壤,要求土壤肥沃、排水良好,pH值宜控制在5.5-6.5之间。
  2. 结合地形、土壤、气候等因素,科学规划种植区域,确保种植密度适宜。

品种选择与繁殖

  1. 选择抗病、抗逆性强、产量高、品质优良的板栗品种。
  2. 采用嫁接、扦插、播种等方法进行繁殖,确保苗木质量。

栽植技术

  1. 栽植时间:宜在秋季落叶后至春季萌芽前进行。
  2. 栽植密度:根据品种特性和土壤条件,合理确定栽植密度。
  3. 栽植方法:采用穴栽法,挖栽植穴,施足底肥,栽植后浇透水。

土壤管理

  1. 深翻土壤,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
  2. 合理施肥,根据土壤肥力、树龄、产量等因素,确定施肥量。
  3. 适时中耕,保持土壤疏松,提高土壤通气性。

水分管理

  1. 根据板栗生长需要,适时灌溉,保持土壤湿润。
  2. 雨季注意排水,防止根病害。

病虫害防治

  1. 加强病虫害监测,及时防治。
  2. 采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等方法,减少化学农药使用。
  3. 禁止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

采收与加工

  1. 根据市场需求,适时采收。
  2. 采收后进行简单加工,如去壳、去杂等。
  3. 确保加工过程卫生,防止污染。

规程实施意义

《无公害板栗栽培技术规程》的实施,对提升板栗品质、保障消费者健康、促进林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提高板栗产量和品质,满足市场需求。
  2. 保障消费者健康,减少农药残留。
  3. 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动林业发展。
  4. 提高农民收入,助力乡村振兴。

《无公害板栗栽培技术规程》为我国板栗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在今后的工作中,各级部门应加大宣传力度,推广该规程,引导板栗种植者按照规程进行生产,为我国板栗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