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与应用,DB13/T 787-2006 褶皱臂尾轮虫土池养殖技术规范
本规范解析了DB13/T 787-2006《褶皱臂尾轮虫土池养殖技术规范》,详细阐述了褶皱臂尾轮虫土池养殖的关键技术要点,并介绍了实际应用中的成功案例,为提高褶皱臂尾轮虫养殖效率提供指导。
随着水产养殖业的蓬勃发展,褶皱臂尾轮虫作为一项重要的经济生物,其养殖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日益受到广泛关注,我国制定的DB13/T 787-2006《褶皱臂尾轮虫土池养殖技术规范》行业标准,旨在规范褶皱臂尾轮虫的土池养殖技术,提升养殖效益,保障产品质量,本文将深入解析该规范,并结合实际养殖经验,探讨其在褶皱臂尾轮虫养殖中的应用。
DB13/T 787-2006规范概述
DB13/T 787-2006《褶皱臂尾轮虫土池养殖技术规范》是我国水产养殖行业的一项重要标准,其核心目标是规范褶皱臂尾轮虫的土池养殖技术,以提升养殖效益,确保产品质量,该规范涵盖了以下主要内容:
- 养殖场地的选择与建设:要求养殖场地具备优质的水源、水质和土壤条件,确保褶皱臂尾轮虫的健康生长。
- 育苗技术:对褶皱臂尾轮虫的孵化、幼虫培育和成虫繁殖等关键环节的技术要求进行了详细规定。
- 养殖管理:明确了养殖过程中的水质管理、饲料投喂、病害防治等关键环节的技术规范。
- 产品质量要求:对褶皱臂尾轮虫的规格、质量、包装、运输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
褶皱臂尾轮虫土池养殖技术规范的应用实践
养殖场地的选择与建设
在选择养殖场地时,应优先考虑水源充足、水质优良、土壤肥沃、交通便利等因素,在建设过程中,确保土池的深度、面积和形状符合规范要求,以利于褶皱臂尾轮虫的生长和养殖。
育苗技术
- 孵化:将卵放入孵化池中,保持水温在20-25℃,定期换水,观察孵化情况。
- 幼虫培育:孵化后的幼虫放入幼虫培育池中,控制水温在20-25℃,投喂适量的浮游生物,确保幼虫的正常生长。
- 成虫繁殖:当幼虫长到一定规格时,将其移入繁殖池中,控制水温在20-25℃,进行繁殖。
养殖管理
- 水质管理:保持养殖水体水质稳定,定期检测溶解氧、氨氮、亚盐等指标,及时调整水质。
- 饲料投喂:根据褶皱臂尾轮虫的生长阶段,合理搭配饲料,确保其营养需求。
- 病害防治:定期观察养殖水体,发现病害及时采取措施,如调整水质、投喂药物等。
产品质量要求
在养殖过程中,要严格按照规范要求进行产品规格、质量、包装和运输,确保褶皱臂尾轮虫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DB13/T 787-2006《褶皱臂尾轮虫土池养殖技术规范》为我国褶皱臂尾轮虫养殖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指导,在实际养殖过程中,养殖户应充分了解和掌握规范要求,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提高褶皱臂尾轮虫的养殖效益,为我国水产养殖业的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