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3/T 759.3-2006标准深度解析,孢子甘蓝无公害生产技术规程详述

团体标准 603
《DB13/T 759.3-2006标准解读》及《孢子甘蓝无公害生产技术规程详解》详细介绍了孢子甘蓝的生产规范,标准解读涵盖了种子处理、播种、田间管理等环节,规程详解则从土壤消毒、病虫害防治、水分管理等细节出发,确保孢子甘蓝的无公害生产。

随着公众对食品安全与健康饮食的关注度不断提升,无公害蔬菜的生产技术规程日益受到重视,在我国,DB13/T 759.3-2006《小宗蔬菜无公害生产技术规程 第3部分:孢子甘蓝》便是专门针对孢子甘蓝这一小宗蔬菜品种制定的标准,本文将深入解读这一标准,旨在为广大种植者提供科学、全面的孢子甘蓝无公害生产技术指导。

DB13/T 759.3-2006标准深度解析,孢子甘蓝无公害生产技术规程详述,DB13/T 759.3-2006标准深度解析,孢子甘蓝无公害生产技术规程详述,2,标准解读,食品安全,第1张

DB13/T 759.3-2006标准是我国首个针对孢子甘蓝无公害生产技术的行业标准,它详细规定了孢子甘蓝的无公害生产技术要求,涵盖了产地环境、处理、播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收获与运输等多个方面。

产地环境

  1. 地理位置与气候条件:产地应选择在气候适宜、光照充足、排水条件良好的地区。
  2. 土壤条件:土壤pH值应维持在6.0-7.0之间,有机质含量需达到2%以上。
  3. 环境监测:产地需定期进行环境监测,确保空气质量、土壤质量、水质等均符合无公害蔬菜生产的标准。

处理

  1. 选择:选用优质、高产、抗病的孢子甘蓝品种。
  2. 消毒:使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浸种30分钟,然后用清水冲洗干净。
  3. 催芽:将消毒后的种子置于湿润的布袋中,在25-30℃的恒温条件下催芽,待种子露白后即可播种。

播种

  1. 播种时间:一般在春季和秋季进行播种。
  2. 播种方法:采用条播或穴播,行距20-25厘米,株距10-15厘米。
  3. 播种量:每亩播种量约为1.5-2.0公斤。

田间管理

  1. 浇水:保持土壤湿润,但需避免积水。
  2. 施肥:以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追肥应根据生长情况适时施用。
  3. 中耕除草:及时清除田间杂草,保持土壤疏松。
  4. 病虫害防治:定期监测病虫害发生情况,发现病虫害及时进行防治。

病虫害防治

  1. 生物防治:利用天敌昆虫、微生物等生物手段防治病虫害。
  2. 化学防治: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进行防治,并严格按照农药使用说明操作。
  3. 物理防治:采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等方法,如使用遮网、防虫网等。

收获与运输

  1. 收获时间:当孢子甘蓝球茎直径达到5-6厘米时,即可收获。
  2. 收获方法:人工收获,轻拿轻放,避免损伤。
  3. 运输:采用冷藏、保鲜等措施,确保孢子甘蓝在运输过程中的品质。

DB13/T 759.3-2006《小宗蔬菜无公害生产技术规程 第3部分:孢子甘蓝》为孢子甘蓝的无公害生产提供了全面的技术指导,广大种植者应严格遵守该标准,确保孢子甘蓝的品质与安全,满足消费者对健康饮食的需求,相关部门也应加强对无公害蔬菜生产的监管,共同保障食品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