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曲霉菌性肺炎防治关键规程,DB13/T 809-2006,助力家禽健康与养殖效益提升

团体标准 602
《DB13/T 809-2006 鸡曲霉菌性肺炎防治技术规程》为保障家禽健康、提高养殖效益提供关键措施,规范了鸡曲霉菌性肺炎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流程,确保养殖环境安全,降低疾病发生率。

随着我国畜牧业的迅猛发展,家禽养殖业已成为农业产业中的重要支柱,在这一过程中,鸡曲霉菌性肺炎作为一种常见的呼吸道疾病,对家禽生产构成了严重威胁,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这一疾病,我国出台了《DB13/T 809-2006 鸡曲霉菌性肺炎防治技术规程》,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该规程进行深入解读,以期为我国家禽养殖业提供有益的借鉴。

鸡曲霉菌性肺炎防治关键规程,DB13/T 809-2006,助力家禽健康与养殖效益提升,鸡曲霉菌性肺炎防治关键规程,DB13/T 809-2006,助力家禽健康与养殖效益提升,2,技术规程,第1张

《DB13/T 809-2006 鸡曲霉菌性肺炎防治技术规程》是我国首部专门针对鸡曲霉菌性肺炎防治的技术规程,于2006年正式发布,该规程旨在规范鸡曲霉菌性肺炎的预防、诊断、治疗和监测,从而提升家禽养殖效益,保障养殖户的经济利益。

鸡曲霉菌性肺炎的病原及流行病学

  1. 病原:鸡曲霉菌性肺炎主要由曲霉菌属的真菌引起,其中烟曲霉菌是最常见的病原。
  2. 流行病学:鸡曲霉菌性肺炎全年均可发生,但以温暖、潮湿的季节更为常见,该病主要感染雏鸡,鸡的发病率相对较低,饲养管理不当、环境潮湿、通风不良等因素均可能导致该病的发生。

鸡曲霉菌性肺炎的预防措施

  1. 加强饲养管理:保持鸡舍清洁、干燥,定期消毒,防止病原菌滋生。
  2. 优化饲料配方:合理搭配饲料,提高饲料质量,增强鸡只的抗病能力。
  3. 控制饲养密度:合理控制饲养密度,避免鸡舍拥挤,降低病原菌传播风险。
  4. 加强通风换气:保持鸡舍空气流通,降低氨气等有害气体浓度。
  5. 定期免疫接种:按照规程要求,对鸡群进行免疫接种,提高免疫力。

鸡曲霉菌性肺炎的诊断与治疗

  1. 诊断:根据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和实验室检测进行判断。
  2. 治疗: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是关键,治疗原则如下:
    • 抗真菌药物治疗:选用敏感的抗生素,如氟康唑、伊曲康唑等。
    • 对症治疗:针对症状,如呼吸困难、咳嗽等,进行相应的治疗。
    • 加强饲养管理:改善饲养环境,提高鸡只免疫力。

监测与报告

  1. 监测:定期对鸡群进行病原学检测,了解病原菌的分布和变化。
  2. 报告:发现疑似病例或疫情时,应及时上报相关部门,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

《DB13/T 809-2006 鸡曲霉菌性肺炎防治技术规程》为我国鸡曲霉菌性肺炎的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在实际养殖过程中,养殖户应严格按照规程要求,加强饲养管理,提高鸡只免疫力,有效预防和控制鸡曲霉菌性肺炎的发生,保障家禽养殖业的健康发展。

标签: 2技术规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