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41/T 2382-2022,豫南稻区粮饲型再生稻栽培技术规程,开启农业可持续发展新纪元
《DB41/T 2382-2022 豫南稻区粮饲型再生稻栽培技术规程》发布,旨在推动豫南稻区粮饲型再生稻栽培技术升级,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开启农业新篇章。
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快速推进,稻作生产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助力农民增收等方面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豫南稻区,作为我国稻米生产的重要基地,近年来,粮饲型再生稻的栽培技术得到了广泛的普及与推广,为了规范豫南稻区粮饲型再生稻的栽培技术,提升稻米产量与品质,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河南省精心制定了《豫南稻区粮饲型再生稻栽培技术规程》(DB41/T 2382-2022),本文将深入解读该规程,全面介绍豫南稻区粮饲型再生稻的栽培技术。
《豫南稻区粮饲型再生稻栽培技术规程》(DB41/T 2382-2022)是我国首部专门针对豫南稻区粮饲型再生稻栽培的技术规程,该规程旨在规范豫南稻区粮饲型再生稻的种植、管理、收获等各个环节,旨在提升稻米产量与品质,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栽培技术要点
选育优良品种
针对豫南稻区的气候、土壤等特定条件,选择适应性强、高产、优质、抗病、抗倒伏的粮饲型再生稻品种。
播种与移栽
(1)播种:依据当地气候特点,通常在3月底至4月初进行播种,播种量控制在每亩1.5-2公斤。 (2)移栽:播种后30-35天,选择晴朗天气进行移栽,行距保持在30-40厘米,株距20-25厘米。
肥水管理
(1)施肥:根据土壤肥力、品种特性等因素,科学施用底肥、追肥和穗肥,底肥以有机肥为主,追肥以氮肥为主,穗肥以磷钾肥为主。 (2)灌水:播种后保持土壤湿润,移栽后及时灌水,促进稻苗生长,生长期间保持田间湿润,防止干旱和积水。
病虫害防治
根据当地病虫害发生情况,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进行防治,重点防治稻瘟病、纹枯病、稻飞虱等病虫害。
收获与加工
(1)收获:再生稻成熟后,及时收割,确保产量与品质不受影响。 (2)加工:对收割后的稻谷进行脱粒、晾晒、筛选等加工处理,确保稻米品质。
规程实施效果
自《豫南稻区粮饲型再生稻栽培技术规程》实施以来,豫南稻区粮饲型再生稻的产量和品质均得到了显著提升,据统计,实施该规程的稻区,稻米产量平均提高10%以上,品质得到明显改善,农民增收效果显著。
《豫南稻区粮饲型再生稻栽培技术规程》为豫南稻区粮饲型再生稻栽培提供了科学、规范的指导,有助于提升稻米产量和品质,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们应继续推广该规程,为我国稻米产业的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