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茬麦高产栽培技术规程DB34/T 717-2007深度解析
《DB34/T 717-2007 稻茬麦高产栽培技术规程详解》是一本详细介绍稻茬麦高产栽培技术的规程,它涵盖了稻茬麦的选种、播种、施肥、灌溉、病虫害防治等多个方面,旨在指导农民提高稻茬麦产量,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步伐的加快,稻茬麦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其产量与品质的优化引起了广泛关注,DB34/T 717-2007《稻茬麦高产栽培技术规程》作为我国农业行业标准之一,其核心目标是规范稻茬麦的栽培技术,旨在提升稻茬麦的产量与品质,本文将深入解析该规程,为稻茬麦种植者提供实用的指导。
DB34/T 717-2007《稻茬麦高产栽培技术规程》明确了稻茬麦在选种、播种、施肥、田间管理以及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技术要求,此规程适用于我国南方稻茬麦主产区,旨在通过提升稻茬麦的产量与品质,降低生产成本,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栽培技术要点
选种
选择优质、高产、抗病且适应性强的稻茬麦品种,结合当地气候、土壤特性及市场需求,挑选最适宜的品种。
播种
- 播种时间:通常建议在10月底至11月初进行播种,具体时间需根据当地气候条件灵活调整。
- 播种量:依据品种特性和土壤肥力,合理确定播种量,一般每亩播种量宜控制在25-30公斤。
- 播种方式:可采用条播或撒播,播种深度保持在2-3厘米。
施肥
- 底肥: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每亩施用量为3000-5000公斤,并配合施用氮磷钾复合肥50-70公斤。
- 追肥:播种后约20天,每亩追施尿素15-20公斤,以促进麦苗生长。
田间管理
- 中耕除草:播种后及时进行中耕除草,保持田间清洁。
- 灌溉:根据土壤水分状况和麦苗生长需求,适时灌溉,确保土壤湿润。
- 培土:播种后约30天,进行培土作业,以助麦苗扎根。
病虫害防治
- 防治策略: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
- 病害防治:选用抗病品种,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清除病残体,药剂防治可选择酮、苯醚甲环唑等。
- 虫害防治:使用高效低毒农药,如吡虫啉、噻虫嗪等,防治麦类、麦蚜等害虫。
DB34/T 717-2007《稻茬麦高产栽培技术规程》为稻茬麦种植者提供了科学的栽培技术指导,遵循规程要求,合理选种、播种、施肥、进行田间管理和病虫害防治,将有效提升稻茬麦的产量与品质,为我国粮食安全贡献力量,规程的实施还有助于保护生态环境,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