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51/T 3020-2023,蔬菜采后处理与产地贮藏技术规程——品质保鲜新标杆
《DB51/T 3020-2023 蔬菜采后处理与产地贮藏技术规程》为提升蔬菜品质和延长保鲜期提供关键指南,涵盖采后处理及产地贮藏技术,助力蔬菜产业可持续发展。
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步伐的加快,蔬菜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愈发显著,蔬菜采后处理与产地贮藏技术作为确保蔬菜品质、延长保鲜期、减少产后损失的关键环节,对于推动蔬菜产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我国最新颁布了《DB51/T 3020-2023 蔬菜采后处理与产地贮藏技术规程》,本文将对此规程进行深入解读,旨在为蔬菜生产者和相关从业者提供有益的参考。
《DB51/T 3020-2023 蔬菜采后处理与产地贮藏技术规程》是我国首个针对蔬菜采后处理与产地贮藏的省级地方标准,该规程详细规定了蔬菜采后处理与产地贮藏的基本要求、技术流程、质量标准等内容,旨在提升蔬菜产后处理水平,降低产后损失,确保蔬菜品质。
蔬菜采后处理技术
清洁与整理
蔬菜采后应立即进行清洁与整理,去除泥土、杂质等,以保证蔬菜品质,清洁方法包括清水冲洗、机械清洗等;整理则包括去除病残叶、病果、虫果等。
洗涤与消毒
蔬菜在采后处理过程中,易受到细菌、真菌等微生物的污染,对蔬菜进行洗涤与消毒是保证蔬菜品质的重要环节,洗涤可采用清水冲洗或机械清洗,消毒可使用化学消毒剂或臭氧消毒。
预冷与分级
蔬菜采后预冷可降低呼吸强度,减少乙烯产生,延长保鲜期,预冷温度一般控制在0-5℃,蔬菜分级应根据品种、规格、品质等因素进行,以确保蔬菜品质一致。
包装与标识
蔬菜包装应选用适宜的包装材料,如塑料薄膜、纸箱等,包装过程中应注意密封、防潮、防尘,包装标识应清晰、规范,包括品种、产地、生产日期、保质期等信息。
产地贮藏技术
贮藏设施
产地贮藏设施应具备通风、保温、保湿、防潮、防虫等功能,常用贮藏设施有冷库、气调库、塑料大棚等。
贮藏温度与湿度
蔬菜贮藏温度应根据品种、品质等因素确定,一般控制在0-10℃,贮藏湿度控制在80%-95%。
贮藏管理
蔬菜贮藏过程中,应定期通风、翻动,以确保蔬菜品质,注意防治病虫害,如发现病虫害,应及时采取措施。
《DB51/T 3020-2023 蔬菜采后处理与产地贮藏技术规程》的发布,为我国蔬菜采后处理与产地贮藏提供了科学、规范的技术指导,通过严格执行该规程,可以有效提高蔬菜品质,延长保鲜期,降低产后损失,促进蔬菜产业可持续发展,希望广大蔬菜生产者和相关从业者能够认真学习、贯彻落实该规程,为我国蔬菜产业的繁荣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