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抗性鉴定新规程,DB51/T 3006-2023标准深度解读

团体标准 602
DB51/T 3006-2023标准解读,重点介绍了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抗性鉴定技术规程的创新与实施,该规程旨在提高水稻品种抗病性,保障水稻生产安全,对农业科技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我国南方水稻种植面积的持续扩大,水稻黑条矮缩病(Rice black-streaked dwarf disease,简称RBSD)已成为威胁水稻生产安全的重要病害之一,为了有效防控这一病害,提升水稻产量与品质,我国在2023年正式发布了《水稻对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抗性鉴定技术规程》(DB51/T 3006-2023),本文旨在对这一规程进行深入解读,旨在为科研、生产及管理人员提供有益的参考。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抗性鉴定新规程,DB51/T 3006-2023标准深度解读,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抗性鉴定新规程,DB51/T 3006-2023标准深度解读,2,标准解读,技术规程,第1张

规程背景及意义

水稻黑条矮缩病是一种由病毒引起的病害,主要通过稻飞虱进行传播,该病害具有传播迅速、危害范围广、防治难度大等特点,对我国的粮食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为有效防控RBSD,提高水稻的抗病能力,DB51/T 3006-2023规程的发布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适用范围

本规程适用于南方水稻品种对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抗性的鉴定,包括田间自然抗性鉴定和人工接种抗性鉴定。

抗性鉴定方法

  1. 田间自然抗性鉴定:在水稻生长季节,观察田间植株症状,记录病害发生程度和蔓延速度,结合品种抗性评价标准进行抗性鉴定。
  2. 人工接种抗性鉴定: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水稻品种,采用人工接种方法,模拟田间病害发生情况,观察植株症状,记录病害发生程度和蔓延速度,结合品种抗性评价标准进行抗性鉴定。

抗性评价标准

  1. 田间自然抗性鉴定:根据病害发生程度和蔓延速度,将水稻品种分为高抗、中抗、中感、高感四个等级。
  2. 人工接种抗性鉴定:根据接种后植株症状和发病程度,将水稻品种分为高抗、中抗、中感、高感四个等级。

鉴定结果处理

  1. 田间自然抗性鉴定:根据鉴定结果,对水稻品种进行分类,为品种选育和推广提供依据。
  2. 人工接种抗性鉴定:根据鉴定结果,对水稻品种进行分类,为品种选育、种植和防控提供依据。

规程实施与注意事项

  1. 实施单位应具备相应的资质和条件,确保鉴定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 鉴定过程中,应严格按照规程要求进行操作,确保鉴定结果的科学性和公正性。
  3. 鉴定结果应作为水稻品种选育、种植和防控的重要依据,为我国水稻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4. 鉴定过程中,应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合理使用农药,降低对环境的污染。

DB51/T 3006-2023《水稻对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抗性鉴定技术规程》的发布,为我国水稻抗病性鉴定提供了科学、规范的依据,通过实施该规程,有助于提高我国水稻的抗病能力,保障水稻生产安全,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