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技术在面制食品中十二烷基苯磺酸钠检测的DBS22/010-2013标准应用解析
本标准解读针对DBS22/010-2013食品安全地方标准,探讨了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器法在面制食品中十二烷基苯磺酸钠测定的应用,研究旨在提高检测方法的准确性和灵敏度,确保食品安全。
随着我国食品工业的迅猛发展,食品安全问题逐渐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为了确保食品质量安全,我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食品安全标准和检测方法,DBS22/010-2013《食品安全地方标准 面制食品中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的测定》便是这些标准之一,本文旨在对这一标准进行深入解读,并探讨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器法在面制食品中十二烷基苯磺酸钠测定中的应用。
DBS22/010-2013标准概述
DBS22/010-2013《食品安全地方标准 面制食品中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的测定》于2013年正式发布,适用于检测面制食品中的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odium dodecylbenzenesulfonate,简称DBS),该标准明确了DBS在面制食品中的最大限量,并提供了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器法(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with Fluorescence Detector,简称HPLC-FLD)的检测方法。
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的危害
十二烷基苯磺酸钠作为一种常见的表面活性剂,广泛应用于洗涤剂、化妆品、农药等行业,当其被摄入人体后,可能会对健康造成一定危害,研究表明,DBS具有潜在的致癌性、致畸性和致突变性,因此在食品中的残留量应严格控制。
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器法在面制食品中DBS测定的应用
样品前处理
- 样品制备:将面制食品样品充分研磨、过筛,并称取适量样品。
- 提取:采用适当的溶剂(如甲醇等)提取样品中的DBS,并进行离心分离。
- 净化:采用固相萃取(Solid Phase Extraction,简称SPE)等方法对提取液进行净化,去除杂质。
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器法检测
- 色谱条件:选择合适的色谱柱,如C18柱;流动相为水-有机溶剂,梯度洗脱;流速为1.0 mL/min。
- 检测条件:采用荧光检测器,激发波长为280 nm,发射波长为440 nm。
- 数据处理:采用峰面积外标法定量,计算DBS在样品中的含量。
DBS22/010-2013《食品安全地方标准 面制食品中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的测定》为我国面制食品中DBS的检测提供了科学依据,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器法作为一种灵敏、准确、可靠的检测方法,在面制食品中DBS的测定中具有广泛应用前景,加强对面制食品中DBS的检测,有助于保障消费者健康,维护食品安全。
未来研究方向
随着食品安全问题的日益突出,对食品中DBS等有害物质的检测技术要求越来越高,以下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和改进的建议:
- 开发更高效、更灵敏的检测方法,如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LC-MS)等。
- 优化样品前处理方法,提高检测效率。
- 研究DBS在食品中的迁移规律,为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提供依据。
- 加强食品安全法规的宣传和培训,提高食品生产经营者的自律意识。
DBS22/010-2013《食品安全地方标准 面制食品中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的测定》的发布和实施,对于保障我国食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器法在面制食品中DBS测定的应用,为食品安全提供了有力支持,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应继续加强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研究,为保障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