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版DB12/T 1256标准解读,大气固定污染源用电监控技术规范深度剖析
《DB12/T 1256-2023》规范详细解析了大气固定污染源工况用电监控技术,该规范旨在提高污染源监控水平,确保用电安全与环保要求,对污染源用电实施实时监控,促进节能减排。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大气污染问题愈发严峻,其中固定污染源已成为大气污染的重要源头,为了加强大气污染的防治,提升环境质量,我国正式颁布了DB12/T 1256-2023《大气固定污染源工况用电监控技术规范》,本文将对该规范进行深入剖析,旨在为相关企业和机构提供有益的参考。
DB12/T 1256-2023规范广泛适用于大气固定污染源工况用电监控系统的设计、安装、调试、运行和维护,该规范的出台,旨在提升工况用电监控系统的技术水平,确保其稳定、可靠地运行,为大气污染防治提供坚实的保障。
规范主要内容
监控系统的组成
规范明确要求工况用电监控系统应包括以下四个部分:
- 传感器:负责监测污染源工况用电的相关参数,如电流、电压、功率等。
- 数据采集器:将传感器采集到的数据传输至监控系统。
- 监控中心:负责接收、处理、存储和展示数据,实现工况用电的监控。
- 通信系统:连接监控系统的各个部分,实现数据传输。
监控参数
规范明确了工况用电监控系统的监控参数,包括:
- 用电量:指污染源在一定时间内消耗的电量。
- 用电负荷:指污染源在某一时刻的用电量。
- 设备运行状态:指污染源设备的运行状态,如开机、停机、故障等。
- 设备启停时间:指污染源设备启停的时间记录。
监控系统设计要求
规范对工况用电监控系统的设计提出了以下要求:
- 系统应具备实时监测、数据存储、数据传输、报警等功能。
- 系统应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和稳定性,确保数据准确、及时。
- 系统应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适应不同规模污染源的需求。
- 系统应满足相关国家和行业标准。
监控系统安装与调试
规范对工况用电监控系统的安装与调试提出了以下要求:
- 安装前应进行现场勘查,确定系统布局。
- 安装过程中应严格按照设计要求进行,确保设备连接正确。
- 调试过程中应进行系统测试,确保系统功能正常。
- 调试完成后应进行试运行,验证系统性能。
监控系统运行与维护
规范对工况用电监控系统的运行与维护提出了以下要求:
- 运行过程中应定期检查设备状态,确保系统稳定运行。
- 定期对监控系统进行数据备份,防止数据丢失。
- 定期对系统进行维护,确保系统性能。
- 加强对操作人员的培训,提高操作技能。
DB12/T 1256-2023《大气固定污染源工况用电监控技术规范》的颁布,为我国大气污染防治提供了有力支持,规范明确了工况用电监控系统的设计、安装、调试、运行和维护要求,有助于提高监控系统的技术水平,为我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贡献力量,相关企业和机构应积极贯彻落实该规范,为改善大气环境质量、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做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