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标准解读,DB34/T 4489-2023 动物和动物产品补检条件判定技术规范助力动物产品质量安全提升
《DB34/T 4489-2023 动物和动物产品补检条件判定技术规范》新标准发布,旨在提升动物产品质量安全,该规范详细阐述了补检条件判定方法,有助于加强动物产品监管,保障消费者健康,本文解读该标准要点,并探讨其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持续提升,动物及其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为保障动物和动物产品的质量安全,我国正式颁布了《DB34/T 4489-2023 动物和动物产品补检条件判定技术规范》(以下简称《规范》),本文旨在对《规范》进行深入解读,并探讨其在实际应用中的重大意义。
《规范》的背景与意义
《规范》的出台,旨在规范动物和动物产品补检条件的判定,提升动物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随着我国动物和动物产品市场的日益繁荣,动物疫病防控和动物产品质量安全面临新的挑战,为此,制定一套科学、合理、可操作的补检条件判定技术规范显得尤为必要。
《规范》的主要内容
适用范围
《规范》适用于动物和动物产品生产、加工、流通、销售等全过程的补检条件判定,涵盖肉类、乳制品、蛋制品、水产品等多个领域。
补检条件判定原则
- 科学性:补检条件判定应基于动物疫病防控和动物产品质量安全的相关法律法规、标准和技术规范。
- 合理性:补检条件应与动物和动物产品的生产、加工、流通、销售等环节的实际需求相适应。
- 可操作性:补检条件判定应简便易行,便于实际操作。
补检条件判定方法
- 动物疫病检测:根据动物疫病防控的需要,对动物和动物产品进行疫病检测,包括病原学检测、血清学检测、分子生物学检测等。
- 动物产品质量检测:对动物和动物产品进行质量检测,包括感官检测、理化检测、微生物检测等。
- 追溯性检测:对动物和动物产品进行追溯性检测,确保产品质量安全。
补检结果处理
- 合格:补检结果符合相关标准要求,可继续流通、销售。
- 不合格:补检结果不符合相关标准要求,应依法进行处理,包括退回、销毁、无害化处理等。
《规范》的应用与实施
加强宣传培训
各级畜牧兽医部门要加大《规范》的宣传力度,提高相关从业人员的知晓率和应用能力。
完善检测体系
建立健全动物疫病防控和动物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提高检测能力。
加强监管
加强对动物和动物产品生产、加工、流通、销售等环节的监管,确保《规范》的贯彻落实。
强化责任追究
对违反《规范》的行为,依法予以查处,追究相关责任。
《DB34/T 4489-2023 动物和动物产品补检条件判定技术规范》的颁布,为我国动物和动物产品质量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各级畜牧兽医部门要高度重视《规范》的贯彻落实,切实提高动物和动物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健康的动物和动物产品,相关从业人员要认真学习《规范》,提高自身素质,为我国动物和动物产品产业的健康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