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黄稻麦两熟秸秆全量还田轮作技术规程DB41/T 2447-2023深度解读与应用

团体标准 601
《DB41/T 2447-2023 沿黄稻麦两熟秸秆全量还田轮作技术规程》解读与应用,旨在提高沿黄地区稻麦两熟秸秆还田效果,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规程详细阐述了秸秆全量还田、轮作制度等关键技术,以实现资源循环利用,提升土壤肥力,保障粮食安全。

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步伐的加速,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与资源的合理利用已经成为推动农业发展的关键因素,秸秆还田作为一项关键的农业资源化利用技术,对提升土壤肥力、优化生态环境、降低化肥农药的使用量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了进一步推广沿黄稻麦两熟秸秆全量还田轮作技术,我国在2023年正式发布了《沿黄稻麦两熟秸秆全量还田轮作技术规程》(DB41/T 2447-2023),本文将对该规程进行详细解读,旨在为农业生产者提供有益的参考。

沿黄稻麦两熟秸秆全量还田轮作技术规程DB41/T 2447-2023深度解读与应用,沿黄稻麦两熟秸秆全量还田轮作技术规程DB41/T 2447-2023深度解读与应用,2,现代化,技术规程,第1张

《沿黄稻麦两熟秸秆全量还田轮作技术规程》明确了沿黄稻麦两熟地区秸秆全量还田轮作的技术标准、操作流程、质量控制以及效果评估等方面的内容,该规程适用于沿黄稻麦两熟地区稻麦两熟秸秆全量还田轮作的生产实践。

技术要求

  1. 机械选择:选用适应性强、稳定性高、可靠性好的秸秆还田机械,确保秸秆还田作业的高效性。
  2. 还田时期:稻麦两熟秸秆的最佳还田时期为收获后立即进行,以最大化利用秸秆中的养分,提升土壤肥力。
  3. 还田量控制:秸秆还田量应根据土壤肥力和作物需肥量等因素确定,一般控制在每亩3000-5000公斤。
  4. 轮作模式:沿黄稻麦两熟地区可以采用稻麦轮作、稻麦豆轮作等多种模式,以充分挖掘土地资源,提高作物产量。
  5. 田间管理:秸秆还田后,需加强田间管理,包括适时灌溉、施肥、除草等,以保证作物健康生长。

操作步骤

  1. 收获稻麦:在稻麦成熟期,使用合适的收获机械进行收获,确保秸秆的完整性。
  2. 秸秆切碎:将收获后的秸秆切碎,切碎长度以10-20厘米为宜。
  3. 秸秆还田:将切碎的秸秆均匀撒施于田地表面,并使用秸秆还田机械进行翻埋,确保秸秆与土壤充分混合。
  4. 轮作模式: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选择适宜的轮作模式。
  5. 田间管理:加强田间管理,确保作物正常生长。

质量控制及效果评价

  1. 质量控制:在秸秆还田过程中,需严格按照规程要求进行操作,确保秸秆还田质量。
  2. 效果评价:通过监测土壤肥力、作物产量、生态环境等方面,对秸秆还田轮作技术的效果进行评估。

《沿黄稻麦两熟秸秆全量还田轮作技术规程》的发布与推广,为沿黄稻麦两熟地区秸秆全量还田轮作提供了技术支持,有助于提高土壤肥力、改善生态环境、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为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