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6/T 907-2016 金福菇栽培技术规程深度解析,选种至收获全流程指南

团体标准 603
《DB36/T 907-2016 金福菇栽培技术规程详解》全面指导金福菇从选种到收获的全程,涵盖选种、育种、栽培管理、病虫害防治等关键环节,确保金福菇产量与品质。

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速,食用菌产业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新阶段,金福菇,作为一类富含营养、口感绝佳的食用菌,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为了确保金福菇栽培技术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提升其产量与品质,我国正式发布了DB36/T 907-2016《金福菇栽培技术规程》,本文将对该规程进行详尽解读,涵盖选种、菌种制备、栽培环境、接种、发菌、出菇管理、病虫害防治等多个方面。

DB36/T 907-2016 金福菇栽培技术规程深度解析,选种至收获全流程指南,DB36/T 907-2016 金福菇栽培技术规程深度解析,选种至收获全流程指南,2,技术规程,现代化,第1张

选种

选种原则

在金福菇的选种过程中,首要考虑的因素是优质、高产、抗病和适应性强的品种。

选种方法

通过市场调研、品种对比和专家推荐等途径,筛选出适合当地种植的金福菇品种。

菌种制备

菌种来源

选用健康、无病虫害、生长状态良好的金福菇母种作为菌种来源。

菌种制备

严格按照无菌操作规程,将母种接种于适宜的培养基上,培养至菌丝浓密、洁白、无污染。

栽培环境

栽培场地

选择通风、干燥、避光、温度适宜的场地进行栽培。

栽培设施

搭建菇房、菌袋架等设施,确保菌袋摆放整齐,间距适宜。

温度控制

金福菇生长的适宜温度为18-25℃,通过调节菇房温度,保障菌丝生长的良性状态。

接种

接种时间

菌种制备完成后,应尽快进行接种。

接种方法

按照无菌操作规程,将菌种均匀接种于培养基上。

接种密度

根据菌种的生长特性,合理控制接种密度。

发菌

发菌管理

保持菇房温度、湿度适宜,定期检查菌丝生长情况,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发菌时间

菌丝生长至培养基表面,形成一层均匀的菌膜,即表示发菌成功。

出菇管理

出菇条件

菌丝生长至培养基底部,形成原基,标志着出菇的开始。

出菇管理

保持菇房温度、湿度适宜,适时喷水,促进菇蕾生长。

出菇时间

从原基形成到采收,通常需要10-15天。

病虫害防治

病害防治

定期检查菇房,发现病害及时处理,可使用生物农药或化学农药。

虫害防治

保持菇房清洁,定期检查,发现虫害及时处理,可采取生物防治或物理防治等方法。

采收与保鲜

采收标准

金福菇成熟时,菌盖直径约3-5厘米,菌柄长度适中,色泽鲜亮。

采收方法

轻轻采摘,避免损伤菌盖和菌柄。

保鲜方法

将采收的金福菇放入保鲜袋中,置于冰箱冷藏,可保鲜3-5天。

DB36/T 907-2016《金福菇栽培技术规程》为金福菇种植者提供了全面、科学的栽培指导,遵循规程,合理选种、制备菌种、控制栽培环境、加强管理,有助于显著提升金福菇的产量和品质,为我国食用菌产业的繁荣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