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64/T 542-2009 冬麦后复种青贮玉米栽培技术规程解析与应用指南
《DB64/T 542-2009 冬麦后复种青贮玉米栽培技术规程详解与应用》详细介绍了冬小麦收获后复种青贮玉米的栽培技术,规程涵盖选种、播种、施肥、灌溉、病虫害防治等关键环节,旨在提高青贮玉米产量和质量,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步伐的加快,玉米作为关键粮食及饲料作物,其产量与品质的提升已成为农业发展的关键目标,在冬小麦收获后,复种青贮玉米不仅能够最大化利用土地资源,提升复种指数,还能为畜牧业提供高质量的饲料来源,本文将围绕《DB64/T 542-2009 冬麦后复种青贮玉米栽培技术规程》,对其内容与应用进行深入剖析。
《DB64/T 542-2009 冬麦后复种青贮玉米栽培技术规程》概述
《DB64/T 542-2009》是我国农业行业的一项标准,专门针对冬小麦收获后复种青贮玉米的栽培技术制定了一套全面的标准,旨在提升青贮玉米的产量与品质,为畜牧业提供优质的饲料,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DB64/T 542-2009 冬麦后复种青贮玉米栽培技术规程》的主要内容
选地与整地
- 选地:选择土壤肥沃、排水顺畅、地势平坦的地块进行种植。
- 整地:播种前进行深度20-25厘米的深耕,以利于根系发展。
品种选择与处理
- 品种选择:根据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选择适宜的青贮玉米品种。
- 处理:播种前进行消毒,使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浸种30分钟,预防病虫害。
播种
- 播种时间:冬小麦收获后,当土壤温度稳定在10℃以上时进行播种。
- 播种方法:采用条播或穴播,行距40-50厘米,株距20-25厘米。
肥水管理
- 施肥:根据土壤肥力,每亩施用复合肥50-60公斤,氮、磷、钾比例为1:0.5:0.5。
- 灌水:播种后及时灌水,确保发芽。
病虫害防治
- 病虫害监测:定期监测病虫害发生情况,及时采取措施。
- 防治方法:结合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降低病虫害发生。
收获与储藏
- 收获:在乳熟期至蜡熟期收获青贮玉米,此时植株含水量高,有利于青贮。
- 储藏:收获后的青贮玉米要及时储藏,防止霉变。
《DB64/T 542-2009 冬麦后复种青贮玉米栽培技术规程》的应用
- 提高产量:通过合理选种、施肥、灌水和病虫害防治等措施,提升青贮玉米的产量。
- 提高品质:选择优质品种,加强栽培管理,提升青贮玉米的品质。
- 促进畜牧业发展:为畜牧业提供优质饲料,降低饲料成本,提升畜牧业经济效益。
- 优化农业结构:冬小麦后复种青贮玉米,有助于优化农业结构,提升农业生产能力。
《DB64/T 542-2009 冬麦后复种青贮玉米栽培技术规程》为我国青贮玉米生产提供了科学的指导,在实际应用中,应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灵活运用规程中的各项技术措施,以提高青贮玉米的产量和品质,为畜牧业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