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5/T 1060-2024解读,推动野生食用菌菌种制作技术标准化,助力产业升级
《DB15/T 1060-2024 野生食用菌菌种制作技术规程》深入解析了标准化制作技术,旨在通过规范化流程推动野生食用菌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升菌种质量与生产效率。
随着公众对健康饮食的日益重视,野生食用菌凭借其丰富的营养价值和独特的风味,逐渐赢得了消费者的喜爱,为了规范野生食用菌菌种的生产,提升菌种品质,确保食品安全,我国最新颁布了《DB15/T 1060-2024 野生食用菌菌种制作技术规程》,本文将对该规程进行详尽解读,探讨其重要性和具体实施途径。
《DB15/T 1060-2024 野生食用菌菌种制作技术规程》是我国贵州省市场管理局发布的省级地方标准,旨在规范野生食用菌菌种制作流程,提升菌种品质,维护消费者权益,该规程自2024年起正式实施,适用于野生食用菌菌种的生产、加工及销售环节。
规程主要内容
菌种定义与分类
规程对野生食用菌菌种进行了明确界定,并对其进行了分类,野生食用菌菌种包括菌丝体、子实体和孢子等形态,根据用途可分为生产用、科研用和教学用菌种。
菌种制作流程
规程详细规定了野生食用菌菌种制作流程,包括菌种选育、繁殖、纯化、保存和质量检测等环节。
- 菌种选育:通过人工杂交、诱变等方法,挑选具有优良性状的野生食用菌进行选育。
- 菌种繁殖:采用组分离、孢子分离、原生质体融合等方法进行菌种繁殖。
- 菌种纯化:通过平板划线、稀释涂布等方法对菌种进行纯化。
- 菌种保存:采用液氮冷冻、固体保藏等方法对菌种进行长期保存。
- 菌种质量检测:对菌种进行形态、生理、生化等指标检测,确保菌种品质。
菌种生产环境
规程对菌种生产环境提出了要求,包括菌种室、接种室、培养室等场所的设施、设备和卫生条件。
菌种质量标准
规程规定了野生食用菌菌种的质量标准,包括菌丝体形态、生长速度、繁殖能力、抗逆性等指标。
菌种标签与包装
规程对菌种标签和包装提出了要求,包括标签内容、包装材料、包装方式等。
规程实施与主体
野生食用菌菌种制作技术规程的实施主体包括菌种生产单位、科研机构、教学单位和相关部门。
措施
相关部门应加强对野生食用菌菌种制作过程的监管,对违规行为进行查处,确保规程的贯彻落实。
规程意义与展望
《DB15/T 1060-2024 野生食用菌菌种制作技术规程》的发布实施,对于规范野生食用菌菌种制作、提升菌种品质、保障食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随着该规程的推广和应用,我国野生食用菌产业将朝着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方向发展,为消费者提供更加优质、安全的食用菌产品。
《DB15/T 1060-2024 野生食用菌菌种制作技术规程》为我国野生食用菌菌种制作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有助于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在今后的工作中,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加强宣传和培训,提高菌种生产者的技术水平,确保规程得到有效实施,菌种生产者也应严格遵守规程,提高自身素质,为我国野生食用菌产业的繁荣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