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引领绿色未来,DB43/T 2987-2024 稻田福寿螺防治技术助力农业新发展

团体标准 602
《DB43/T 2987-2024 稻田福寿螺防治技术规范》发布,为农业绿色发展提供有力支持,规范稻田福寿螺防治,助力我国农业迈向更高水平。

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步伐的加快,稻田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础,其生态环境保护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显得尤为关键,福寿螺作为一种入侵物种,对稻田生态平衡和农业生产构成严重威胁,为了有效遏制福寿螺的扩散,保障稻田生态安全和粮食生产,我国最新发布了《DB43/T 2987-2024 稻田福寿螺防治技术规范》,本文将围绕这一规范,探讨其在稻田福寿螺防治中的应用与价值。

规范引领绿色未来,DB43/T 2987-2024 稻田福寿螺防治技术助力农业新发展,规范引领绿色未来,DB43/T 2987-2024 稻田福寿螺防治技术助力农业新发展,2,现代化,创新,第1张

福寿螺入侵稻田的危害

福寿螺原产于南美洲,具有强大的适应性和繁殖能力,近年来,福寿螺在我国多地稻田入侵,对水稻生长造成严重危害,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水稻生长环境破坏:福寿螺以水稻植株为食,严重时会导致水稻植株枯萎、死亡,破坏稻田生态环境。
  2. 繁殖迅速:福寿螺繁殖能力极强,一年可繁殖数代,对稻田生态环境造成巨大压力。
  3. 疾病传播:福寿螺携带有多种病原体,可传播给水稻,引发水稻病害。
  4. 生物多样性受损:福寿螺入侵稻田,会破坏稻田生态平衡,影响生物的生存。

《DB43/T 2987-2024 稻田福寿螺防治技术规范》概述

《DB43/T 2987-2024 稻田福寿螺防治技术规范》是我国首个针对稻田福寿螺防治的省级地方标准,旨在指导各地农业部门、科研机构和农民开展福寿螺防治工作,该规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防治原则: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生态保护和经济合理的原则。
  2. 防治方法:采用物理、生物、化学等多种方法,综合防治福寿螺。
  3. 防治技术:包括稻田生态环境建设、福寿螺监测与预警、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物理防治等。
  4. 防治效果评价:对防治效果进行科学评估,确保防治措施的有效性。

规范在稻田福寿螺防治中的应用与意义

  1. 提高防治效果:通过规范化的防治技术,提高福寿螺防治效果,降低稻田生态环境和粮食生产的损失。
  2. 保障农业绿色发展:规范化的防治技术有利于保护稻田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3. 降低防治成本:通过科学合理的防治方法,降低防治成本,减轻农民负担。
  4. 提高农民防治意识:规范化的防治技术有助于提高农民对福寿螺防治的认识,增强防治意识。
  5. 推动农业科技创新:规范化的防治技术为农业科技创新提供了有力支持,有助于推动农业科技进步。

《DB43/T 2987-2024 稻田福寿螺防治技术规范》的发布与实施,对我国稻田福寿螺防治具有重要意义,在今后的工作中,各级农业部门、科研机构和农民应积极贯彻落实该规范,共同保障稻田生态环境和粮食生产安全,助力农业绿色发展。

标签: 2现代化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