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虾种养技术规范DB32/T 4852-2024深度解读及实践应用指南

团体标准 601
《DB32/T 4852-2024稻虾种养技术规范解读与应用》详细解读了稻虾种养的新技术规范,从选址、品种选择、养殖技术等方面提供指导,旨在提高稻虾养殖效益,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持续推进,稻虾种养作为一种创新型的生态农业模式,日益受到广泛关注,DB32/T 4852-2024《稻虾种养技术规范》的正式发布,为稻虾种养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和技术支撑,本文旨在对这一规范进行深入解读,并探讨其在实际应用中的重大意义。

稻虾种养技术规范DB32/T 4852-2024深度解读及实践应用指南,稻虾种养技术规范DB32/T 4852-2024深度解读及实践应用指南,2,现代化,技术规范,第1张

DB32/T 4852-2024《稻虾种养技术规范》的主要内容

种养模式

稻虾种养模式主要分为稻虾轮作、稻虾共作和稻虾连作三种,规范明确指出,应根据当地气候、土壤、水资源等实际情况,选择最适宜的种养模式。

品种选择

规范推荐选用优质高产、抗病性强的水稻品种和适应性强的虾种,水稻品种需具备良好的抗逆性,虾种则需具备生长迅速、产量高、适应性强等特点。

池塘建设

规范要求,池塘应选址于水源充足、水质优良、交通便利的地区,池塘面积通常控制在0.5-2亩,池深1.0-1.5米,池塘建设需遵循“三面光、两面硬”的原则,确保养殖环境的稳定性。

育苗技术

规范强调,虾苗应选择健康、无病害的优质苗种,放养前,应对虾苗进行消毒处理,放养密度需根据虾种生长特点、池塘条件等因素综合考虑。

稻田管理

规范要求,稻田应选用抗病、高产、优质的水稻品种,稻田施肥应以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水稻生长期要合理灌溉,保持田间湿润。

虾塘管理

规范强调,虾塘管理应注重水质调控、饲料投喂、病害防治等方面,水质调控需保持氨氮、亚盐等指标在适宜范围内,饲料投喂应根据虾的生长阶段和需求进行合理搭配。

病害防治

规范要求,病害防治应以预防为主,治疗为辅,养殖过程中,要定期对虾塘进行消毒,及时发现并处理病害。

DB32/T 4852-2024《稻虾种养技术规范》的应用

提高稻虾种养产量和效益

规范的应用有助于提高稻虾种养的产量和效益,通过合理选择品种、优化养殖技术,实现稻虾共生、互利共赢。

保障稻虾种养质量安全

规范对养殖过程中的饲料、水质、病害防治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有助于保障稻虾种养产品的质量安全。

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稻虾种养作为一种生态农业模式,规范的应用有助于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DB32/T 4852-2024《稻虾种养技术规范》的发布,为我国稻虾种养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规范的应用有助于提高稻虾种养的产量和效益,保障产品质量安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各级政府部门、养殖户和科研机构应积极推广和应用该规范,推动稻虾种养产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