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51/T 458-2012 金针菇标准化生产规程,品质与产量双提升策略

团体标准 602
《DB51/T 458-2012 金针菇生产技术规程》为金针菇标准化生产提供指导,旨在提升金针菇品质与产量,确保金针菇产业健康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品质日益提升,对食品安全和健康的需求也愈发迫切,金针菇,以其丰富的营养和鲜美的口感,成为了人们餐桌上的常客,市场需求逐年攀升,为了确保金针菇的生产质量与产量,我国正式颁布了DB51/T 458-2012《金针菇生产技术规程》,本文将深入解析这一规程,揭示金针菇生产的核心技术要领。

DB51/T 458-2012 金针菇标准化生产规程,品质与产量双提升策略,DB51/T 458-2012 金针菇标准化生产规程,品质与产量双提升策略,2,技术规程,食品安全,第1张

DB51/T 458-2012《金针菇生产技术规程》是我国首个针对金针菇生产的省级地方标准,自2012年发布以来,对金针菇生产的各个环节提出了严格的技术要求,该规程涵盖了场地选择、菌种选育、培养基配制、接种、培养、出菇、采收、保鲜及运输等全过程,旨在引导生产者遵循标准化流程,确保产品质量与安全。

金针菇生产技术规程要点

场地选择

金针菇生产场地需具备良好的通风、向阳、排水条件,地势应平坦,土壤肥沃,pH值宜控制在5.5-6.5之间,生产场地应远离农药、化肥等污染源,保障生产环境的安全。

菌种选育

菌种是金针菇生产的核心,生产者应选择优质、高产、抗逆性强的菌种,在菌种选育过程中,需注重菌种的纯度和繁殖能力,确保产出优质金针菇。

培养基配制

金针菇培养基主要由棉籽壳、玉米芯、麦麸等原料构成,生产者应根据菌种特性和生长需求,合理搭配原料,保证培养基营养均衡,pH值控制在5.5-6.5之间。

接种

接种环节至关重要,生产者需在无菌操作室使用无菌工具进行接种,确保菌种与培养基的接触面积,实现菌种均匀分布。

培养

金针菇培养期间,需严格控制温度、湿度、氧气等环境因素,适宜的培养温度为20-25℃,相对湿度为60%-70%,生产者应根据菌丝生长情况,适时调整培养环境。

出菇

出菇阶段是金针菇生长的关键时期,生产者应保持培养室温度、湿度适宜,确保菇蕾顺利形成,出菇期间,需密切关注菇蕾生长情况,及时调整培养环境。

采收

金针菇采收时机以菇柄长度适中、菇盖尚未展开为宜,采收过程中,应避免损伤菇体,减少菇蕾损失。

保鲜及运输

金针菇采收后,应立即进行保鲜处理,如低温冷藏、气调保鲜等,运输过程中,需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确保金针菇品质。

规程实施的意义

DB51/T 458-2012《金针菇生产技术规程》的实施,对提高金针菇生产水平具有深远意义:

  1. 规范生产流程,提升产品质量与安全。
  2. 促进金针菇产业健康发展,满足市场需求。
  3. 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益。
  4. 推动金针菇生产技术进步,增强我国金针菇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DB51/T 458-2012《金针菇生产技术规程》为金针菇生产者提供了标准化、规范化的生产指导,有助于提升金针菇产品质量与产量,推动我国金针菇产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