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版DB34/T 5100小麦赤霉病菌抗药性监测技术规程解析与应用
《DB34/T 5100-2025小麦赤霉病菌抗药性监测技术规程解读与应用》一文详细解读了该规程,旨在指导农业工作者科学监测小麦赤霉病菌抗药性,提高防治效果,规程涵盖了监测方法、数据分析、防治策略等内容,为我国小麦生产提供技术支持。
随着我国小麦种植面积的持续扩大,小麦赤霉病已逐渐演变为小麦生产领域的一大重要病害,小麦赤霉病菌(Gibberella zeae)以其广泛的寄主谱和强大的抗药性,对小麦产量和品质构成了严重威胁,为了有效遏制小麦赤霉病的蔓延,我国制定了《小麦赤霉病菌抗药性监测技术规程》(DB34/T 5100-2025,以下简称《规程》),本文旨在对《规程》进行深入解读,并探讨其在实际应用中的关键作用。
DB34/T 5100-2025《小麦赤霉病菌抗药性监测技术规程》是我国首个关于小麦赤霉病菌抗药性监测的行业规范,旨在规范小麦赤霉病菌抗药性监测的技术流程,确保监测的精准度和可靠性。
《规程》内容解读
采样方法
《规程》详细规定了小麦赤霉病菌的采样时间、地点、样品数量和采集方法,建议在小麦生长后期、病害高峰期进行采样,地点应选择病害严重田块,样品数量根据监测需求确定。
实验室条件
《规程》对实验室的硬件和软件条件提出了明确要求,包括实验室面积、温度、湿度、光照、仪器设备等,确保监测结果的精确性。
药剂选择
《规程》推荐了多种抗赤霉病药剂,并对药剂的选择、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进行了详细阐述。
监测方法
《规程》规定了小麦赤霉病菌抗药性监测的菌种培养、药剂敏感性测定、结果判定等步骤,采用标准化的方法进行监测。
结果判定和报告
《规程》对监测结果进行了详细判定,并规定了报告的格式和内容,为相关部门提供决策依据。
《规程》的实际应用重要性
评估抗药性风险
通过监测小麦赤霉病菌的抗药性,可以及时掌握抗药性菌株的分布和变化趋势,为制定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优化防治措施
根据监测结果,调整抗药剂的使用,避免因过度使用抗药剂而加剧抗药性问题。
促进农药合理使用
监测结果可为农药管理部门提供决策依据,促进农药的合理使用,减少农药残留和环境污染。
保护生态环境
通过监测和防治小麦赤霉病,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小麦赤霉病菌抗药性监测技术规程》的发布实施,对于提升我国小麦赤霉病菌抗药性监测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在实际应用中,应严格按照《规程》要求进行监测,确保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我国小麦生产提供有力保障,以下是《规程》相关内容的详细解读:
采样方法
- 采样时间:小麦生长后期,病害发生高峰期。
- 采样地点:病害发生严重的田块。
- 样品数量:根据监测需求确定,一般每亩采集3-5个样品。
- 采集方法:使用无菌铲子或刀片,从病斑边缘采集,样品应包含菌丝、子实体等。
实验室条件
- 实验室面积:不小于30平方米。
- 温度:15-25℃。
- 湿度:45%-65%。
- 光照:自然光或人工光源。
- 仪器设备:显微镜、无菌操作台、恒温培养箱、天平等。
药剂选择
- 药剂种类:抗赤霉病药剂,如多菌灵、苯醚甲环唑、咪鲜胺等。
- 使用方法:根据药剂说明书进行。
- 注意事项:避免药剂混用,防止抗药性菌株的产生。
监测方法
- 菌种培养:将采集的样品在PDA培养基上培养,挑选典型菌落进行纯化。
- 药剂敏感性测定:将纯化后的菌种接种于PDA培养基上,用不同浓度的药剂进行抑菌圈测定。
- 结果判定:根据抑菌圈直径,判定菌株对药剂的敏感性。
结果判定和报告
- 结果判定:根据抑菌圈直径,将菌株分为敏感、中抗、低抗、抗性四个等级。
- 报告格式:包括采样时间、地点、样品数量、药剂种类、抑菌圈直径、结果判定等。
遵循《规程》进行监测,有助于我国小麦生产领域应对小麦赤霉病的挑战,确保小麦产量和品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