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与应用,DB12/T 1370-2024 冬小麦晚播抗逆稳产栽培技术规程
《DB12/T 1370-2024 冬小麦晚播抗逆稳产栽培技术规程解析与应用》解析了针对晚播冬小麦的抗逆稳产栽培技术,包括品种选择、播种时间、土壤管理、水分控制、病虫害防治等方面,旨在提高冬小麦产量和抗逆性。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农业生产需求的日益多样化,我国冬小麦的栽培技术也在不断进步与完善,DB12/T 1370-2024《冬小麦晚播抗逆稳产栽培技术规程》的正式发布,为我国冬小麦种植提供了全新的技术指导,本文将深入解析该规程,并探讨其在实际应用中的重大意义。
DB12/T 1370-2024规程是我国首部专门针对冬小麦晚播抗逆稳产栽培的技术规程,该规程旨在提升冬小麦的产量与品质,增强其抗逆能力,以适应气候变化和市场需求,规程内容涵盖了从播种到收获的整个栽培过程,包括品种选择、播种技术、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等多个关键环节。
规程主要内容
品种选择
规程建议根据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选择适宜的冬小麦品种,特别是对晚播条件有良好适应性的品种,应优先考虑其抗病性、抗逆性和产量潜力。
播种技术
规程强调,晚播冬小麦的播种时间不宜过晚,一般应在10月底至11月初完成,播种量应根据品种特性和土壤肥力进行合理调整,确保每亩播种量在20-25公斤。
田间管理
(1)施肥:根据土壤肥力状况,合理施用底肥和追肥,底肥以有机肥为主,追肥以氮肥为主,磷钾肥为辅。
(2)灌水:根据土壤墒情和天气变化,适时进行灌水,晚播冬小麦应适当控制灌水量,避免因灌水不当导致病害发生。
(3)中耕除草:及时进行中耕除草,保持田间通风透光,有利于冬小麦生长。
病虫害防治
规程指出,晚播冬小麦易受病虫害侵袭,应加强病虫害监测和防治,主要防治对象包括纹枯病、蚜虫等,可采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防治。
收获
规程建议在小麦成熟后及时收获,避免因收获过晚导致产量和品质下降。
规程应用的重要性
提高冬小麦产量和品质
DB12/T 1370-2024规程的实施,有助于提高冬小麦的产量和品质,满足市场需求。
增强抗逆性
规程中的抗逆栽培技术,有助于提高冬小麦对干旱、低温等气候条件的适应能力。
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规程的实施有助于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DB12/T 1370-2024《冬小麦晚播抗逆稳产栽培技术规程》为我国冬小麦种植提供了科学、实用的技术指导,在实际应用中,应根据当地气候、土壤条件和品种特性,灵活运用规程中的各项技术,以提高冬小麦产量和品质,增强抗逆性,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