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51/T 805-2008 白芍生产技术规程解析与应用探讨
《DB51/T 805-2008 中药材白芍生产技术规程解读与应用研究》旨在详细解读白芍生产技术规程,探讨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该研究分析了规程对白芍种植、加工、质量控制和市场推广等方面的指导意义,为提升白芍产业质量和效益提供参考。
随着我国中医药事业的飞速发展,中药材的质量和生产技术日益受到广泛关注,白芍,作为我国中药材的重要品种之一,其品质直接影响着中药制剂的疗效,为了规范白芍的生产技术,提升白芍的品质,我国制定了《中药材白芍生产技术规程》(DB51/T 805-2008),本文将深入解读该规程,并探讨其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
《中药材白芍生产技术规程》概述
《中药材白芍生产技术规程》(DB51/T 805-2008)是我国首个专门针对白芍生产的技术规程,自2008年发布实施以来,对白芍的种植、采收、加工、质量检验等方面提出了明确的技术要求,旨在提升白芍的品质,确保中药制剂的疗效。
《中药材白芍生产技术规程》解读
种植技术
- 选地与整地:选择土壤肥沃、排水良好的地块,进行深翻土地,并施足底肥。
- 播种:选用优质白芍种子,于春季播种,行距30-40厘米,株距15-20厘米。
- 田间管理:适时浇水、施肥、除草、防治病虫害,确保白芍生长环境良好。
采收技术
- 采收时间:白芍一般在种植后3-4年采收,最佳采收时间为秋季。
- 采收方法:采用人工挖掘,尽量减少对根部的损伤,以保证白芍的品质。
加工技术
- 去杂:去除杂质、病根、烂根等,确保白芍的纯净度。
- 洗净:用清水洗净白芍,去除泥土,保证白芍的清洁度。
- 干燥:采用晒干或烘干的方式,使白芍含水量达到10%以下,保证白芍的干燥度。
质量检验
- 外观:白芍呈圆柱形,表面灰白色或黄白色,有纵皱纹。
- 断面:横切面呈类圆形,皮部白色,木部。
- 气味:微有香气,味微苦。
- 含量测定:白芍总苷含量不得低于0.6%。
《中药材白芍生产技术规程》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
- 提高白芍种植户的技术水平:通过规程的推广,使种植户掌握白芍的种植、采收、加工等技术,提高白芍产量和质量。
- 规范中药材市场:规程的实施有助于规范中药材市场,保障中药材的质量,维护消费者权益。
- 促进中药产业发展:提高白芍质量,有利于中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 推动科技创新:规程的实施将推动白芍种植、加工等环节的技术创新,提高白芍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中药材白芍生产技术规程》的制定与实施,对于提高白芍质量、保障中药制剂疗效具有重要意义,在实际生产中,应严格按照规程要求进行操作,以确保白芍的质量和产量,相关部门应加强对规程的宣传和培训,提高种植户的技术水平,推动白芍产业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