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23/T 3259-2022射干栽培技术规程深度解析及推广实践
《DB23/T 3259-2022射干栽培技术规程解读与应用》主要介绍了射干栽培的标准化技术规程,包括种植环境、品种选择、播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等环节,该规程旨在提高射干产量和质量,推动射干产业的健康发展。
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步伐的加速,中药材的种植面积和产量逐年攀升,射干,作为具有显著药用价值的中药材之一,其栽培技术的深入研究与应用显得尤为关键,本文将深入解读《射干栽培技术规程》(DB23/T 3259-2022),旨在为射干种植者提供一套科学、系统的栽培技术指导。
《射干栽培技术规程》(DB23/T 3259-2022)是我国首个专门针对射干栽培的省级地方标准,于2022年正式发布,该规程的出台,旨在规范射干栽培技术,提升射干产量与品质,推动射干产业的持续发展。
规程主要内容解读
射干栽培区域选择
规程指出,射干适宜在温暖湿润、光照充足、排水良好的地区种植,具体而言,适宜的年均气温应在15-25℃之间,年降水量为800-1500毫米,土壤pH值保持在5.5-7.5之间,且有机质含量需大于1%。
射干处理
规程要求,射干在播种前必须进行消毒处理,以预防病虫害的发生,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 将射干种子浸泡于75%的酒精中30秒,取出后用清水冲洗干净;
- 将种子浸泡于50%的多菌灵可湿性粉剂中30分钟,取出后用清水冲洗干净;
- 将处理后的种子放入潮湿的沙土中,室温下催芽,待露白后即可播种。
射干播种与定植
规程规定,射干播种可采用条播或撒播,行距为30-40厘米,株距为15-20厘米,播种后覆土厚度为2-3厘米,浇透水,待幼苗长到5-6片叶时,进行定植。
射干田间管理
- 施肥:根据土壤肥力情况,适时追施氮、磷、钾复合肥,保持土壤肥力;
- 灌溉:保持土壤湿润,但忌积水;
- 除草:及时清除田间杂草,防止与射干竞争养分;
- 病虫害防治:定期检查射干植株,发现病虫害及时采取措施,如喷洒农药、清除病残体等。
收获与加工
射干一般在种植后第2-3年收获,收获时,选取健康、无病虫害的植株,挖出根部,去除地上部分,晒干或烘干后即可。
规程应用与展望
《射干栽培技术规程》(DB23/T 3259-2022)为射干种植者提供了科学的栽培技术指导,有助于提高射干产量和品质,在实际应用中,种植者应根据当地气候、土壤等条件,结合规程要求,制定适宜的栽培方案。
随着射干产业的不断发展,射干栽培技术规程有望进一步完善,为射干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通过推广射干栽培技术,有助于提高中药材质量,满足市场需求,促进农民增收。
《射干栽培技术规程》的发布与实施,对射干产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希望广大射干种植者能够认真学习并应用规程,提高射干产量和品质,为我国中药材事业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