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城疫免疫抗体监测技术规范,DB21/T 2468-2015,禽流感防控关键技术指南

团体标准 602
《DB21/T 2468-2015 新城疫免疫抗体监测技术规范》是禽流感防控的关键技术指南,旨在通过规范新城疫免疫抗体监测,确保禽流感防控效果,保障动物健康和公共卫生安全。

随着我国养殖业持续繁荣发展,禽流感等动物疫病的防控工作日益受到高度重视,新城疫作为一种高度传染性的禽类疾病,对家禽养殖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为有效预防和控制新城疫的传播,我国正式颁布了DB21/T 2468-2015《新城疫免疫抗体监测技术规范》,旨在为禽流感防控提供科学、规范的技术支持,本文将深入解读该规范,以期为相关从业人员提供有益的参考。

新城疫免疫抗体监测技术规范,DB21/T 2468-2015,禽流感防控关键技术指南,新城疫免疫抗体监测技术规范,DB21/T 2468-2015,禽流感防控关键技术指南,技术规范,第1张

背景与意义

新城疫是由新城疫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败血性、全身性的传染病,主要侵袭鸡、鸭等禽类,该病发病迅速,死亡率高,对禽类养殖业构成严重威胁,免疫抗体监测是预防和控制新城疫的关键环节,通过监测禽类群体中的抗体水平,能够评估免疫效果,及时发现和消除免疫空白,从而降低新城疫的发病风险。

DB21/T 2468-2015《新城疫免疫抗体监测技术规范》的制定,旨在规范新城疫免疫抗体监测工作,提高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禽流感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技术规范的主要内容

监测对象与范围

新城疫免疫抗体监测对象包括鸡、鸭等禽类,监测范围涵盖养殖场、屠宰场、交易市场等。

监测方法

  1.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采用双抗体夹心法检测新城疫抗体,具体操作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
  2. 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采用荧光标记抗体检测新城疫抗体,具体操作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

监测指标

  1. 抗体滴度:以log2表示,表示抗体与抗原结合的能力。
  2. 抗体性率:指监测群体中抗体滴度达到或超过临界值的个体比例。

监测频率与时间

  1. 监测频率:根据养殖场实际情况,一般每年进行2-4次监测。
  2. 监测时间:选择在免疫后1-2周、3-4周、6-8周等关键时间点进行监测。

结果判定

  1. 抗体滴度:根据试剂盒说明书提供的临界值进行判定。
  2. 抗体性率:根据监测群体中抗体性个体比例进行判定。

异常处理

  1. 抗体滴度低于临界值:及时补免,确保免疫效果。
  2. 抗体性率低于预期:查找原因,调整免疫程序。

实施与保障

加强宣传培训

通过举办培训班、发放宣传资料等形式,提高养殖场、屠宰场、交易市场等相关从业人员的免疫抗体监测意识和技术水平。

完善监测体系

建立健全新城疫免疫抗体监测体系,确保监测工作的全面覆盖。

加强监督管理

对监测工作进行定期监督,确保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强化数据分析与应用

对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为禽流感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DB21/T 2468-2015《新城疫免疫抗体监测技术规范》的制定与实施,对于提高我国禽流感防控水平具有重要意义,相关从业人员应认真学习并严格执行该规范,为保障我国养殖业健康发展贡献力量。

标签: 技术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