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DB34/T 4313-2022,水稻病虫害智能采集技术新标准
《DB34/T 4313-2022》规范了水稻类农作物病虫害智能采集技术,该标准详细阐述了智能采集设备、采集方法、数据处理及分析等内容,旨在提高病虫害监测的准确性和效率,为农业病虫害防治提供有力技术支持。
随着科技的迅猛进步,农业现代化建设已成为提升农业生产效率、确保粮食安全的关键途径,农作物病虫害的精准采集,对于病虫害的监测、预警和防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此,我国最新颁布了DB34/T 4313-2022《农作物病虫害智能采集技术规范》(水稻类),本文将对此规范进行详尽的解读。
规范背景
农作物病虫害是农业生产的一大隐患,严重威胁着粮食产量和品质,传统的病虫害采集方式主要依赖人工调查,存在效率低下、数据准确性不足等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我国积极推动农作物病虫害采集的智能化、自动化进程,并发布了DB34/T 4313-2022规范。
适用范围
本规范适用于我国水稻种植区域,涵盖水稻病虫害的监测、预警和防治等工作,规范明确了水稻病虫害智能采集的技术要求、数据格式、采集流程等内容。
技术要求
- 设备要求:规范要求采集设备需具备较高的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适应水稻种植区域的各种环境条件,设备应具备实时监测、自动采集、远程传输等功能。
- 软件要求:规范要求采集软件需具备数据采集、处理、分析、存储、传输等功能,并拥有友好的用户界面,便于操作。
数据格式
规范规定了水稻病虫害采集的数据格式,包括基本病情描述、防治措施、防治效果等,数据格式应符合国家标准,便于数据交换和共享。
采集流程
- 病虫害监测:利用采集设备对水稻病虫害进行实时监测,包括病害发生部位、程度、分布范围等。
- 数据采集:采集设备将监测到的数据传输至采集软件,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形成病虫害报告。
- 发布:将病虫害信息发布至相关部门和农户,为病虫害防治提供依据。
数据处理与分析
规范要求采集软件对病虫害进行实时处理和分析,包括病情趋势、防治方案推荐等,处理结果应准确、可靠,为农业生产提供有力支持。
规范意义
- 提高病虫害监测效率:规范的实施将使病虫害监测更加自动化、智能化,提高监测效率,为病虫害防治提供及时、准确的数据支持。
- 保障粮食安全:规范的实施有助于降低农作物病虫害对粮食产量的影响,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 促进农业现代化:规范的实施将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为农业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DB34/T 4313-2022《农作物病虫害智能采集技术规范》(水稻类)的发布,标志着我国农作物病虫害采集技术迈上了新的台阶,规范的实施将为农业生产带来诸多益处,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业现代化发挥重要作用,在未来,我国将继续加强农业现代化建设,推动农业产业升级,为我国农业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