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6/T 1771-2023毛木耳栽培技术规程发布,推动毛木耳产业升级

团体标准 603
《DB36/T 1771-2023 毛木耳栽培技术规程》发布,旨在提升毛木耳产业质量,规范栽培技术,推动产业可持续发展。

毛木耳(学名:Auricularia polytricha),作为一种营养价值丰富、口感鲜美的食用菌,不仅在我国食用菌产业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且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对毛木耳的需求量也在逐年攀升,为了更好地规范毛木耳的栽培技术,提升产量与品质,推动毛木耳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我国正式发布了DB36/T 1771-2023《毛木耳栽培技术规程》,本文旨在对这一规程进行深入解读,以期为毛木耳种植者提供有益的参考。

DB36/T 1771-2023毛木耳栽培技术规程发布,推动毛木耳产业升级,DB36/T 1771-2023毛木耳栽培技术规程发布,推动毛木耳产业升级,2,技术规程,2023,第1张

DB36/T 1771-2023《毛木耳栽培技术规程》明确了毛木耳栽培的基本原则、技术要求和操作流程,适用于毛木耳的人工栽培生产实践,规程内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 适用范围:明确了毛木耳栽培的适用范围、技术要求及操作流程。
  2. 规范性引用文件:列出了规程中引用的相关标准、规范和文件。
  3. 术语和定义:对规程中涉及的技术术语进行了明确定义,确保规程的准确性和可操作性。
  4. 栽培场地选择:规定了毛木耳栽培场地的选择原则,包括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土壤类型等。
  5. 栽培材料准备:对栽培材料的种类、质量、处理方法等进行了详细规定。
  6. 栽培方法:详细介绍了毛木耳的栽培方法,包括菌种制备、接种、发菌、出耳、采收等环节。
  7. 病虫害防治:对毛木耳栽培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病虫害进行了分类,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
  8. 质量控制:规定了毛木耳的感官质量、理化指标、卫生指标等,确保毛木耳的品质。
  9. 采收与包装:对毛木耳的采收时机、方法、包装等进行了规定。
  10. 残次品处理:对残次品进行了分类和处理,以确保毛木耳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栽培技术要点

  1. 栽培场地选择:毛木耳栽培场地应选择气候适宜、交通便利、水源充足的地方,土壤以沙壤土、壤土为宜,pH值控制在5.5~6.5之间。
  2. 栽培材料准备:选用优质菌种,进行消毒处理,并选用无病虫害、新鲜、无霉变的木屑、棉籽壳等作为栽培基质。
  3. 栽培方法
    • 菌种制备:在无菌条件下活化菌种,制备成一定浓度的菌种悬液。
    • 接种:将菌种悬液均匀接种于栽培基质中,接种量一般为5%。
    • 发菌:将接种后的栽培基质置于适宜的温度、湿度条件下进行发菌,发菌温度控制在22~25℃,湿度控制在60%~70%。
    • 出耳:当菌丝长满培养基后,将栽培袋置于出耳室,调节温度、湿度,促使毛木耳出耳。
    • 采收:当毛木耳耳片充分展开、色泽鲜亮、质地饱满时,即可采收。
  4. 病虫害防治:定期检查毛木耳栽培基地,发现病虫害及时采取防治措施,可选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等方法。
  5. 质量控制:严格执行规程中的质量要求,确保毛木耳的品质。

DB36/T 1771-2023《毛木耳栽培技术规程》为毛木耳栽培提供了科学、规范的技术指导,有助于提升毛木耳产量和品质,推动毛木耳产业的高质量发展,种植者应认真学习并掌握规程内容,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不断提升毛木耳栽培技术水平,为我国食用菌产业发展贡献力量。

标签: 2技术规程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