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版DB43/T 3051大豆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规程深度解析及实施案例

团体标准 601
《DB43/T 3051-2024 大豆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规程解读与应用实践》是一本指南,详细解读了大豆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规程,包括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案例,内容涵盖了大豆病虫害的识别、预防、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及化学防治方法,旨在推广可持续的农业实践,提高大豆产量和质量。

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的步伐不断加快,大豆作为我国重要的油料作物,其产量与品质对国家的粮食安全及人民生活质量具有不可估量的影响,大豆病虫害的频繁发生,对大豆生产效益造成了严重损害,为了有效控制大豆病虫害,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保护生态环境,我国出台了DB43/T 3051-2024《大豆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规程》,本文旨在对这一规程进行深入解读,并探讨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2024版DB43/T 3051大豆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规程深度解析及实施案例,2024版DB43/T 3051大豆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规程深度解析及实施案例,2,技术规程,现代化,第1张

DB43/T 3051-2024规程概述

DB43/T 3051-2024《大豆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规程》是我国首部专门针对大豆病虫害绿色防控的行业标准,该规程旨在通过科学、合理、有效的防控手段,降低大豆病虫害的发生率和危害程度,提升大豆的产量和品质,同时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以保护生态环境。

规程的主要内容

本规程主要涵盖以下几方面内容:

  1. 病虫害监测与预警:建立大豆病虫害监测体系,对病虫害发生情况进行实时监测与预警,为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2. 防治策略:依据大豆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和特点,制定包括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在内的综合防治策略。
  3. 农业防治:通过合理轮作、间作、套种、深翻、清洁田园等农业措施,降低病虫害的发生和传播。
  4. 生物防治:利用天敌、微生物等生物资源,降低病虫害的发生和危害。
  5. 物理防治:运用物理方法,如诱捕器、杀虫灯、防虫网等,降低病虫害的发生和传播。
  6. 化学防治:在确保安全、环保的前提下,合理使用化学农药,降低病虫害的发生和危害。

规程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

在实际农业生产中,应遵循以下原则:

  1. 病虫害监测与预警:建立监测体系,定期调查病虫害发生情况,及时掌握动态,为防控提供依据。
  2. 防治策略制定:结合大豆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和特点,以及当地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防治方案,如轮作、间作、套种等。
  3. 生物防治:采用生物防治技术,如释放天敌、使用微生物农药等,降低病虫害的发生和危害。
  4. 物理防治:运用物理防治方法,如安装杀虫灯、设置防虫网等,降低病虫害的发生和传播。
  5. 化学防治:在确保安全、环保的前提下,合理使用化学农药,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严格按照使用说明进行施药。

DB43/T 3051-2024《大豆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规程》的制定与实施,对于提高大豆产量和品质,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保护生态环境具有深远意义,在农业生产中,我们应严格按照规程要求,结合当地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降低大豆病虫害的发生和危害,为我国大豆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