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4/T 1601-2012解析,沿淮淮北玉米病虫害防治关键技术规程
《DB34/T 1601-2012》详细介绍了沿淮淮北玉米病虫害防治技术规程,规程涵盖了病虫害识别、防治策略、农药使用及防治效果评估等方面,旨在指导农民科学防治,提高玉米产量和品质。
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步伐的加速,玉米作为我国关键的粮食作物,其产量与品质的提升受到了广泛关注,病虫害的爆发对玉米生产构成了严重威胁,为提升玉米产量,确保粮食安全,我国出台了《沿淮淮北玉米病虫害防治技术规程》(DB34/T 1601-2012),本文将对该规程进行深入解读,旨在为沿淮淮北地区玉米病虫害的防治提供科学的指导。
《沿淮淮北玉米病虫害防治技术规程》(DB34/T 1601-2012)由安徽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编制,并经安徽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批准发布,是适用于沿淮淮北地区玉米病虫害防治的地方标准,该规程的制定,旨在引导农民科学使用农药,减少农药残留,保护生态环境,从而提升玉米产量和品质。
玉米病虫害种类及防治原则
玉米病虫害种类
沿淮淮北地区常见的玉米病虫害包括玉米螟、纹枯病、锈病、黑粉病、叶斑病等。
防治原则
- 预防为主,综合防治:在玉米种植过程中,应以防为主,采取综合防治措施,以降低病虫害的发生。
- 科学用药,合理施药:严格按照农药使用说明,合理用药,避免过量施药,减少农药残留。
- 保护生态环境,提高防治效果:在病虫害防治过程中,重视生态环境保护,以提高防治效果。
玉米病虫害防治技术
农业防治
- 选用抗病品种:选择抗病性强的玉米品种,从源头上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 合理轮作:实行玉米与其他作物的轮作,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 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清除田间杂草,保持田间通风透光,降低病虫害发生。
物理防治
- 灯光诱杀:利用害虫的趋光性,设置黑光灯或白炽灯诱杀玉米螟等害虫。
- 人工捕杀:人工捕捉玉米螟、玉米蚜虫等害虫。
生物防治
- 利用天敌:利用害虫的天敌,如捕食螨、蜂等,控制害虫数量。
- 生物农药:使用生物农药,如苏云金杆菌、苦参碱等,降低病虫害发生。
化学防治
- 防治时期:在病虫害发生初期,及时喷施农药,防止病虫害蔓延。
- 防治方法:根据病虫害种类,选择合适的农药,采用喷雾、喷粉、灌根等方法进行防治。
注意事项
- 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避免对环境和健康造成危害。
- 严格按照农药使用说明,合理用药,避免过量施药。
- 注意农药的安全间隔期,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 加强病虫害监测,及时掌握病虫害发生动态,制定防治措施。
《沿淮淮北玉米病虫害防治技术规程》为沿淮淮北地区玉米病虫害防治提供了科学指导,在实际生产中,农民应遵循规程要求,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降低病虫害发生,提升玉米产量和品质,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作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