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5/T 3903-2025黄芩林药间作生态种植技术规程深度解读与应用探讨
《DB15/T 3903-2025黄芩林药间作生态种植技术规程解析与应用》是一份针对黄芩林药间作生态种植的规程,旨在优化黄芩种植模式,提高土地利用率,实现生态与经济效益双赢,规程详细阐述了黄芩林药间作的技术要点,包括品种选择、栽培管理、病虫害防治等,为黄芩种植者提供实用指导。
随着我国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中药材种植面积持续扩大,中药材的质量安全隐患问题也日益凸显,为提升中药材的品质,确保中药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中药材研究所、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农业生态研究所等机构共同编制了DB15/T 3903-2025《黄芩林药间作生态种植技术规程》,本文将对该规程进行详细解析,旨在为黄芩林药间作生态种植提供全面的技术支持。
DB15/T 3903-2025《黄芩林药间作生态种植技术规程》概述
DB15/T 3903-2025《黄芩林药间作生态种植技术规程》是由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中药材研究所、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农业生态研究所等机构共同起草的,该规程于2025年正式发布,旨在规范黄芩林药间作生态种植的技术要求,适用于黄芩林药间作生态种植的各个环节。
规程的主要内容
种植选址
黄芩林药间作生态种植应选择土壤肥沃、排水良好、光照充足的地区,土壤pH值宜控制在6.5-7.5之间,有机质含量应≥1.5%。
品种选择
选用抗病、优质、高产、适宜当地气候条件的黄芩品种,如黄芩、滇黄芩、甘肃黄芩等。
种植密度
黄芩林药间作生态种植的行距为1.5-2.0米,株距为0.5-1.0米,每亩种植密度约为1.2万株。
间作作物选择
选择与黄芩生长习性相容、抗病虫害、生长周期适宜的间作作物,如大豆、绿豆、花生、薯类等。
种植技术
- 整地:种植前深翻土地,深度≥30厘米,施足底肥,底肥以有机肥为主,配施适量的氮、磷、钾肥。
- 播种:黄芩采用繁殖,播种时间为春季,播种前,用温水浸泡12小时,晾干后播种,间作作物可根据当地气候条件选择适宜的播种期。
- 田间管理:黄芩生长期间,适时除草、施肥、浇水,间作作物也应进行相应的管理。
病虫害防治
- 农业防治:选用抗病品种,合理轮作,清除田间病残体。
- 生物防治:利用天敌、昆虫等生物防治病虫害。
- 化学防治:合理使用农药,严格控制用药量,防止农药残留。
采收与加工
黄芩采收期为秋季,采收后,及时进行干燥、粉碎、筛选等加工处理。
规程的应用与推广
DB15/T 3903-2025《黄芩林药间作生态种植技术规程》的应用与推广,有助于提高黄芩的品质,增加农民收入,促进中药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具体措施如下:
- 加强宣传培训:通过举办培训班、发放宣传资料等形式,提高农民对规程的认识和应用能力。
- 科技推广:结合当地实际,开展黄芩林药间作生态种植技术的研究与推广。
- 政策支持: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和支持农民采用黄芩林药间作生态种植技术。
- 示范带动:建立黄芩林药间作生态种植示范基地,以点带面,推动技术普及。
DB15/T 3903-2025《黄芩林药间作生态种植技术规程》为黄芩林药间作生态种植提供了科学、规范的技术指导,通过广泛推广应用该规程,有望提高黄芩品质,促进中药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