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51/T 3194-2024乌梅产业升级,传承与创新技术规程解读

团体标准 601
《DB51/T 3194-2024川产道地药材生产技术规程乌梅篇》发布,旨在传承创新乌梅产业,规程涵盖乌梅种植、加工等环节,助力川产道地药材产业发展。

乌梅,亦称梅子,是我国传统医学中不可或缺的道地药材,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药用价值,近年来,随着人们对中医药文化的重新认识和重视,乌梅产业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新机遇,为了规范川产道地药材的生产技术,提升乌梅的品质,促进乌梅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DB51/T 3194-2024《川产道地药材生产技术规程》乌梅篇应运而生,本文将围绕规程内容、实施意义以及产业发展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DB51/T 3194-2024乌梅产业升级,传承与创新技术规程解读,DB51/T 3194-2024乌梅产业升级,传承与创新技术规程解读,2,技术规程,创新,第1张

选地与整地

乌梅喜温暖湿润的气候,对土壤的适应性较强,但更适宜于排水顺畅、土层深厚且呈酸性的土壤,规程明确指出,乌梅种植地应选择海拔在500至1500米之间,年均气温介于12至20摄氏度,年降水量在800至1500毫米的区域,在整地前,必须进行土壤消毒、深翻和施肥等必要准备工作。

种植技术

乌梅的繁殖方式主要包括播种、扦插和嫁接等,规程对这三种繁殖方法进行了详细的规范,包括繁殖材料的处理、选择以及具体的繁殖技术等。

栽植与管理

乌梅的最佳栽植时间为春季,栽植密度通常为每亩33株,规程对栽植后的水肥管理、修剪和病虫害防治等方面提供了详细的指导,以确保乌梅的健康生长。

收获与加工

乌梅的成熟期一般在9至10月,收获时需注意选择合适的采摘时间和方法,规程对乌梅的加工工艺也做了明确规定,包括晒干、熏制和腌制等步骤。

实施意义

规范生产,提高品质

DB51/T 3194-2024《川产道地药材生产技术规程》乌梅篇的实施,对于规范乌梅的生产流程、提升产品品质、满足市场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传承与创新,推动产业发展

该规程的制定既是对传统乌梅种植技术的传承,又融入了现代科技手段,推动了乌梅产业的创新与发展。

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乌梅产业的发展,不仅有助于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还能促进区域经济的繁荣,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产业发展

品牌建设

以川产道地药材为特色,打造乌梅品牌,增强市场竞争力。

产业链延伸

从乌梅的种植、加工、销售到深加工产品的研发,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

科技创新

加大科技研发投入,提升乌梅种植、加工、销售等环节的技术水平。

市场拓展

积极拓展国内外市场,提升乌梅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DB51/T 3194-2024《川产道地药材生产技术规程》乌梅篇的制定与实施,对于推动乌梅产业的规范化、品牌化、现代化发展具有深远意义,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们应继续秉承传承与创新的理念,为乌梅产业的繁荣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