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5/T 2949-2023规范解读,地方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无性繁殖资源收集策略

团体标准 604
本文深入解析了DB15/T 2949-2023规范,强调地方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的重要性,着重探讨了无性繁殖资源在种质资源中的关键作用,并提供了详细的规范指南,以保障种质资源的有效保护和利用。

在全球农业现代化步伐不断加快的今天,农作物种质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利用显得尤为关键,为了提升我国农作物种质资源的收集与利用效率,规范相关技术操作,云南省制定了《DB15/T 2949-2023 地方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技术规范》,本文将深入解读该规范,并着重探讨无性繁殖资源的重要性及其收集技术。

DB15/T 2949-2023规范解读,地方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无性繁殖资源收集策略,DB15/T 2949-2023规范解读,地方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无性繁殖资源收集策略,2,现代化,技术规范,第1张

无性繁殖资源的重要性

农作物种质资源是农业发展的基石,涵盖了有性繁殖资源和无性繁殖资源,无性繁殖资源,如植物的组培、扦插、嫁接等,以其繁殖速度快、遗传稳定性强等特点,在培育新品种、提升作物产量和抗病性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无性繁殖资源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繁殖速度快:无性繁殖资源能够迅速繁殖,在短时间内大量生产优质或幼苗,满足农业生产的需求。
  2. 遗传稳定:在无性繁殖过程中,遗传物质不会发生较大变异,有利于保持品种特性。
  3. 适应性强:无性繁殖资源具有较强的适应性,能在不同地区、不同生态环境下生长,有利于推广种植。
  4. 节约成本:无性繁殖资源繁殖速度快,降低了生产成本,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DB15/T 2949-2023 地方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技术规范》概述

《DB15/T 2949-2023 地方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技术规范》是我国的地方标准,旨在规范地方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技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该规范涵盖了以下几个方面:

  1. 普查与收集原则:遵循科学性、统一性、全面性、规范性的原则,确保资源普查与收集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 普查与收集范围:涵盖各类农作物,包括粮食、经济作物、蔬菜、果树、药材等。
  3. 普查与收集方法:采用实地调查、访问、文献查阅等多种方法,全面了解地方农作物种质资源状况。
  4. 资源收集技术:针对不同作物类型,采用相应的无性繁殖技术,如组培、扦插、嫁接等。
  5. 资源保存与利用:对收集到的种质资源进行分类、鉴定、保存和利用,为农业生产提供技术支持。

无性繁殖资源收集技术规范详解

组培

采用植物组培技术,将作物器官、组或细胞在无菌条件下培养成完整植株,具体操作包括:

  1. 选择适宜的培养基:根据作物种类和需求,选择合适的培养基配方。
  2. 接种与培养:将外植体接种到培养基上,控制适宜的温度、光照和湿度,促进其生长。
  3. 诱导生根:将愈伤组或苗茎接种到生根培养基上,诱导其生根。

扦插

利用植物的分枝、茎段等部位进行繁殖,具体操作包括:

  1. 选择适宜的插穗:选择健康、无病虫害的插穗,确保繁殖效果。
  2. 消毒与处理:对插穗进行消毒处理,提高繁殖成功率。
  3. 扦插与养护:将插穗基质中,保持适宜的温度、湿度,促进生根。

嫁接

将两个不同的植物器官(如枝、芽等)结合在一起,使其共生,具体操作包括:

  1. 选择适宜的接穗和砧木:根据作物种类和需求,选择合适的接穗和砧木。
  2. 嫁接方法:采用切接、劈接、套接等嫁接方法,确保接穗和砧木紧密结合。
  3. 嫁接后管理:保持适宜的温度、湿度,促进愈合和生长。

《DB15/T 2949-2023 地方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技术规范》为我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提供了技术指南,对于保护和利用无性繁殖资源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规范无性繁殖技术操作,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我国农业生产和农业科技发展提供有力支持。